缪徐|以诗留痕雅趣多
2025-09-12 11:0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缪徐  
1
听新闻

  今年大暑季节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黄梅戏的故里——安徽省安庆市。

  晚餐过后,就近闲逛。出了宾馆西门左拐,进入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向南行走不过百米,忽然看到了左手边的“康熙河景观带公园”。也许是“康熙河”名头大的缘故,我决定进园看看。进园后,向行人打听河的位置,一位热心人指着眼前的小道说,顺着小道往前走十多分钟就能到。为了能在天黑之前赶到河边,我踏上小道疾步行走。几分钟后,一个不大的荷塘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塘内荷叶田田,荷花亭立,一条木质栈道将荷塘分成了东西两半。向西看,太阳落山,天边一片橘红;向东看,月儿升起,眼前一片清辉。余晖和月色同时映照荷塘的场景难得一见,我赶紧用手机将其拍了下来。

  告别荷塘,再行数百米,终于看到了一条河。暮色中,我问行人:这就是康熙河吗?一位大姐说:“这条河虽然与康熙河相连,但不是。你要看康熙河,还得前行再左拐,大约还要走一点五公里。”由于天色已暗,加之天气炎热, 已经累出一身汗的我放弃了进一步“寻河”的想法。

  回到宾馆,我上网查阅了康熙河的相关资料。康熙河原本叫康济河,这条河在康熙年间曾得到过彻底的疏浚。因为在安庆方言中“康济”和“康熙”读音相似,所以“康济河”也就以讹传讹,成了如今的“康熙河”。今晚,虽然没有见到这条名河的真容,但也在其附近走了一回,途中还捕捉到了荷塘美景,为了“嘚瑟”一下收获,我将手机中的几幅美图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并附“诗”一首:

  流火时节安庆行,康熙河畔听蝉鸣。西边残阳东边月,荷映暮色别有情。

  像这样在微信朋友圈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自己的出行留下痕迹,我也才尝试了五六年。以前,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住一住、看一看,我都会要求自己写一篇游记,并力争使游记能够发表。后来我觉得这种做法好是好,但太费神费力,经过一番努力,我慢慢摸索到了这样一种简约式的留痕方法。刚刚,我回看了近几年的微信朋友圈,类似的以“诗”留痕竟有十多次。

  2019年春,我去四川省南充市出差,所住宾馆就在嘉陵江边。夜幕降临后,我沿着江边漫步。初抵南充的时候,就听说这里的夜景非常不错,一走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夜幕下的江边,人声鼎沸,灯火璀璨,因为有霓虹灯的装扮,架设在江面上的一座座拱形大桥,此时都变成了一道道彩虹。因为有霓虹灯的映照,江边的雕塑(嘉陵江纤夫)更有神韵,大妈的舞姿更显优美。对着江面,凝神细察,你甚至可以看到夜钓的浮漂以及江水的缓流。很快,发微信朋友圈的图片选好了,“诗”也写成了:

  舞曲铿锵人翩翩,夜钓人士眼神尖。春水闲适夜来缓,嘉陵江上虹满天。

  在远处行走可以以“诗”留痕,在近处闲逛也不能断了“诗”文。2020年3月去苏州城西的白马涧踏青,我曾以“诗”留痕:

  姑苏城西小山多,气韵风姿各不同。生态公园白马涧,人文自然巧相融。

  2021年4月游览苏州东太湖古村落,我曾以“诗”留痕:

  烟波浩渺东太湖,陆巷古径深幽幽。信步明相后庭院,垂柳依依百花红。

  2022年5月游览苏州木渎古镇,我曾以“诗”留痕:

  古松堂内绿成荫,严家花园杨柳青。莫道休闲要致远,姑苏城外景色新。

  2025年春节期间,儿子、儿媳买回了一株盆栽腊梅树放在老家的庭院里,为了记录这一生活小故事,我也写了一首“五绝”:

  窗前一株梅,立春时节开。黄花一朵朵,阵阵暗香来。

  和景点游览、饭后漫步相比,人生就是一段漫长的行走。能否用“诗”来描述一下这种行走的感受呢?退休后的第一个月,我做了一回尝试。从工作经历的特殊性(乡镇14年、县城12年、苏州15年)出发,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走过六十春秋,耳目不复聪明。若问平生经历,乡村县城苏州。

  一位教语文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该“诗”后留言:老师的诗很有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家》的韵味。我回复:构思的时候,是模仿了东波先生的《自题金山画像》,但写作水平和人家大文豪不知要相差多少万里。

  之所以要在“诗”上打上引号,是因为我写的诗,连韵律都有问题,更谈不上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了,好多时候,我的诗就是一段文字概括。

  2023年8月,我曾在安徽庐江的金凤凰度假村住过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在度假村外的河道上散步时,无意间看到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那天,适逢馆内修葺整改,有民工在里面干活,我才得以进馆参观并拍照。走出纪念馆,我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三张照片,并附上了一段文字:

  赓续铁军血脉,坚持党的领导。痛歼家贼倭寇,解救民族危难。

  一位历史特级教师阅后留言:前两句写的是新四军的历史和军队属性,后两句写的是新四军在抗战中的贡献,很好的史诗!我在回复“谢谢鼓励!”的同时,内心明白得很:这哪是诗,就是四句大白话啊!

  其实,对于业余作者而言,所写的诗作文字水平如何,艺术水准怎样,这不是关键,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简短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借助这一过程,品味文字的雅趣,领略生活的诗意,这才是“以诗留痕”真正的价值所在。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缪徐

标签:荷塘;苏州;朋友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