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直击生命本真的散文叙事——评朱中华散文集《春华秋实》
2025-09-12 10:05: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吴光辉  
1
听新闻

  笔者与朱中华先生结识已久,这一机缘源于新闻工作领域的交集。深知中华先生乃是一位恪守勤勉、砥砺深耕的散文作家。此前,他邀我为他的散文集题写书名,近期获悉该部二十余万字的散文集《春华秋实》已正式付梓。在此,谨以散文之诚,对家乡文坛这一新的创作成果致以热烈祝贺!

  笔者从散文创作原则的视角对这部散文集进行文本细读,以“真情散文”这一创作理念进行总体性概括,实乃恰切之举。此理念体现在整部散文集之中,无一不是作者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度叙述,无一不是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甚至可以断言,这部散文集的核心特质就在于作者善于彰显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诉求,通过叙写亲情之爱,描绘亲历之事,使作品直抵生命本质的深层维度。这不仅是“真情散文”的基本原则,亦是这部散文集在创作层面上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高度赞誉之处。

  在多年的散文创作实践中,作者始终秉持“真情散文”的创作原则,精心雕琢出一系列蕴含深厚亲情力量的佳作。就散文创作的选材而言,在亲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的多元类型中,亲情散文因其直接关联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更易穿透表象,直击生命的本质内核。它能凭借真实感人的叙事,深度表达出作品的深沉情感。在作者的散文集中,其不加雕琢、质朴自然的亲情叙事尤为引人瞩目,如《母亲的情怀》《父亲的眼光》《怀念岳父母》《吾心飞扬赞吾妻》等篇目。

  从散文文本叙事的角度来看,《母亲的情怀》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作者母亲的人生轨迹,着重描绘了母亲计生手术后拖着病体,却依旧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辛勤劳作的场景;《父亲的眼光》则聚焦于作者高考落榜这一关键事件,叙述父亲毅然卖掉一头猪,全力支持作者报考函授大专学习的感人举动;《怀念岳父母》通过多维度叙事,一方面展现岳父长年在外从事地质物探工作的危险与艰苦,另一方面刻画岳母独自撑起家庭的勤劳与善良;《吾心飞扬赞吾妻》则生动描绘了妻子在作者参加公务员考试时,于考场门外整整守候一天的焦急与细心。这些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叙述的事件情节,皆源自真实的亲情体验,毫无虚构与夸张之嫌。正是这种基于真实情感的叙事准则,使得这些作品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并以此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

  笔者所倡导的“真情散文”是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美学追求,必然要求以平实无华、毫无虚构的亲历人生作为散文表达的载体。在朱中华的这部散文集中,对亲历之事的叙写,对人生之情的描绘,为作品注入了丰富生动、真实可信的内容。这种亲历叙事又构成了朱中华散文创作的又一重要艺术特征。

  具体而言,《我家珍藏的那杆秤》《我的“爬格子”之路》《“豆腐郎”的追梦人生》《亲亲家乡廖家港》《从“茅草屋”到“洋楼房”》等作品,均直接以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为叙事蓝本,是作者亲历人生的集中呈现。以《我家珍藏的那杆秤》为例,作者运用白描的叙事手法,生动叙述了自己少儿时代走乡串户卖货时使用过的一杆旧秤的往事,通过这杆秤,串联起卖出长鱼、卖过豆腐、卖过梨等生活片段;《“豆腐郎”的追梦人生》则详细记录了作者从卖豆腐起步,逐步成长为县级机关公务员的艰难历程;《我的“爬格子”之路》更是直接叙述了自己从一个新闻报道员成长为“土作家”的人生轨迹;《亲亲家乡廖家港》则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河流、那片土地,以及在廖家港边度过的童年生活、青年时光和爱情故事。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采用白描这一经典的叙事手法,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叙写自己的人生历程。从少儿时的“勤工俭学”到高考落榜的挫折,从自学函授的坚持到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拼搏,作者真实细腻地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彰显出散文所特有的艺术力量。从整体文本结构来看,作者在对亲历生活的叙事描摹中,尤其是对从乡村卖豆腐到自学函授,再到离开乡村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一关键人生阶段的细致刻画,充分表达出其对朴实无华散文风格的追求。

  散文创作与新闻报道虽在文体功能上存在差异,前者侧重于自我情感的抒发与生命经验的表达,后者则聚焦于客观事件的报道与社会现象的呈现,但二者在真实性原则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朱中华先生先从事新闻工作,后投身散文创作,这种职业经历的或许正是其散文创作始终坚守真实性原则的关键因素,进而形成了“真情散文”的创作特色,这一特色在散文创作的层面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与肯定。

  【作者简介】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

标签:散文;创作;散文集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