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柳荫,本名麻旭亮,浙江温岭人。1967年出生。1982年考入南京建工学院勘测系,后在南京大学学习国民经济管理并获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南京大学EMBA,一直在省计经委从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工作。
我与柳荫相识于1988年前后,那时他是二十刚刚出头的诗歌少年,到我《风流一代》的办公室坐过,话很少,特别安静。他16岁便开始写诗,想象力奇绝,称得上天才少年。他给当时发行三十多万份的《风流一代》写过卷首语,也在相关栏目发过他的散文诗。我对他充满才情的诗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我离开《风流一代》后彼此走动不多。若干年后的一个夏日,他冒着酷暑跑到我在《新华日报》工作时的办公室,给我送来一部以李白诗歌为主要书法内容的他的书法作品集,方知他于诗歌之外在书画艺术上又研修得道,收获颇丰。
这次令我更为惊叹的是,他寄来一部装帧尤为精美的大书,书名为《大海和玫瑰》,副标题:《柳荫20世纪80年代诗稿全编》,收入他1983年至1989年间创作的诗歌作品数百首,全书32万字,五百多页,蔚为壮观。
柳荫作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校园诗歌、青春诗歌一位重要的全程、深度参与者,在国内重要诗歌报刊发表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诗作,为彼时的诗坛所瞩目。这本由同时代另一位重要诗人于奎潮(诗名马铃薯兄弟)担任策划编辑的“诗稿全编”,在策划上表现出过人之处,这部“全编”追求的是原汁原味,还原文本的历史原貌,这使得这本厚重的诗稿再现了一位青年诗人一步步走来的心路历程,构成了那一段特定的时空之下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思想者以诗歌形式展现的精神“山体运动”图。
近几年见过柳荫两次,一次是在2023年4月冯亦同先生的葬礼上,一次是参加一位女画家的画展。都只是说了几句话,他还一如年轻时那样,朝你很真诚很谦和地笑笑。
1991年他曾在团中央主办的《辅导员》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我的访问记,题目叫《永远吹着你那支属于少年们的口哨》,这件事我一直记得。
谢谢柳荫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本大书赠送给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