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是如何产生的
读《湖山信美——宋文治先生作品赏析》
2024-04-16 20:15:00  作者:周和平  
1
听新闻


杰作是如何产生的

读《湖山信美——宋文治先生作品赏析》

□ 周和平


宋文治

  雅号“宋太湖”的宋文治先生是一位深受大众尊敬和喜爱的著名画家,他从一个弃婴成长为杰出的国画家,一生矫矫不群。其求新求变的艺术勇气和卓越成就,为后世景仰并学习。他留下的一件件精美作品,有如一座艺术宝库,流连其间,既能得艺术熏陶,亦会有意外惊喜和收获。

  《湖山信美——宋文治先生作品赏析》(以下简称《湖山信美》)的作者陈岚以宋家晚辈的独特视角,对宋文治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条分缕析,追踪溯源 ,揭示宋文治先生在时代变迁中的艺术杰作的产生过程,并从艺术角度品评赏析,其中体现出的完整性、专业性和艺术性,是宋文治研究的新收获。

《湖山信美——宋文治先生作品赏析》 陈岚 著

封面题字:孙晓云

  宋文治说过,他一生经历了早年师古、中年出新、晚年求变的历程。这样的艺术之路,许多人走过,但真正能够成功者并不多,究其原因,除了天赋异禀和不懈勤奋以外,宋文治的师承是一个重要因素。宋文治最初的师古、习古,向古人学习,大都是通过临摹作品。“1947年,他经同乡前辈朱屺瞻先生介绍拜张石园为师,开始学习‘四王’山水”。《湖山信美》中的第一幅画是《听泉图》,“从这幅宋文治29岁时所作的《听泉图》中,我们可以见到‘四王’山水的韵味”。1948年,宋文治认识了陆俨少,以后陆俨少又介绍他拜吴湖帆为师,从此他的山水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对作于1955年的《秋山萧寺图》这幅“宋文治青年时代‘学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的赏析中,作者认为,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年轻的宋文治正在穿过学习传统中国山水画之‘胡同’,即将通向无比开阔的‘大街’”。

  在这条“大街”上,宋文治以一系列代表性作品,构成了自己的“宋家样”,为色彩斑斓的中国山水画长廊增添了靓丽的一页。《湖山信美》为我们展示这样的过程,缓缓铺开,于山河锦绣中看到笔墨与时代的相和相谐,看到“变”的神奇与不易。他刚进省国画院创作的《坚质不凋 惠泽长流》里有王蒙的笔墨和吴湖帆的渲染。《镇江春景》仍是吴湖帆的“小青绿”,到了1959年的《云台山》《锦屏山磷矿》这样的写生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画风已开始从吴湖帆、陆俨少的体系走出来,画院傅抱石等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到他的重视和吸收”。当然,这样的学习和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宋文治的成功之道在于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以一系列代表性作品成为中国画坛变革潮流中的引领者之一。

江南三月春意浓 46cm×68cm

  《湖山信美》通过细致的梳理,罗列了上世纪50至60年代宋文治创作的大致轨迹。如画于“二万三千里写生”途中的《峡江图》,“时至今日,我认为《峡江图》是宋文治同类题材中最为成功的。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第一感受,对画家来讲非常重要”。《广州造船厂》仅有一平方尺多点, 却画出了宏大气势,“展露出先生扎实、从容、洒脱的艺术表现力”“突破了传统笔墨的束缚,创造出能反映时代的新笔墨,将‘夹生饭’煮熟了”。所谓“夹生饭”也就是如何处理新时代与旧笔墨的关系,这是当时许多画家深感苦恼的问题。以傅抱石和钱亚宋魏为代表的江苏画家,在“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前后所产生的大量优秀作品,象征着这一阶段已经逾越。宋文治画于1965年的《桐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画笔在他的手上都能表现得非常自然妥帖”。

  前不久,看到陈履生先生一篇文章,他在论及两位知名画家何海霞和宋文治画的同样的题材,即黄河三门峡,为什么何海霞的作品“虽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界的认同?为什么不能引起专家和社会的认同?”相反,宋文治的《山川巨变》却一鸣惊人。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当时的许多画家中,同样的有比较深厚的传统功底,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拥抱,但最后还是分出了轩轾高下,陈履生从宋文治和何海霞两位先生的作品中分析认为,何海霞“基本上是张大千笔墨的延续,并没有时代的新气象”。笔者过去曾经关注过这一现象,而《湖山信美》对《山川巨变》全面而剀切的评析,尤其是从时代和笔墨的角度来评,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

广州造船厂 40cm×28cm 1960年

  《山川巨变》目前已知的同题作品共有8幅,《湖山信美》中采用了两幅,其中一幅(34cm×132cm)画于1960年9月的二万三千里壮游途中,1963年“在中国美协、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画中山水》中展映介绍,当可入先生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列”。实际上,1959年宋文治就已经去过了三门峡,而且创作了两幅作品,其中1960年5月创作的《山川巨变》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而这一幅“与先前创作的两幅完全不同,其气象宏伟壮阔,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作品将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万里黄河,连绵巍峨的群山,以及火热繁忙的建设工地囊括于气势磅礴的宽银幕场景之中,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治理黄河的坚定决心”。

  “笔墨当随时代”是中国画的圭臬。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在《何为杰作》中,也有相类的阐述。他认为,任何一幅杰出作品“必须使用所处时代的语言,无论那个时代多么低俗”,这样的“语言”应该包括它的立意、主题和技法等等,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或者阐释对作品所处时代的认识;笔墨技法因时而变,不是固守旧法,才能创作出成功或优秀的作品,也就是肯尼斯·克拉克所认为的,这种对时代性的表现,往往体现在“主题感动”上,完美图释主题需要“惊人的独创性”。《湖山信美》生动地描绘了这幅作品的高妙之处:“《山川巨变》最重要的特色是有别于平常的山水画,整个画面除了山川和黄河,其他描绘的基本上都是大坝、吊车、厂房、工地和正在运输的汽车、船只……从画中我们找不到一棵树,山上也看不到绿被,更没有山涧瀑泉,这种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对结构的处理,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山水画的认知范围,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除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已具有深厚的传统技法以外,画家的造型能力在此时显得何等的重要”。

秋山萧寺图 81cm×32cm 1955年

  肯尼斯·克拉克认为杰作有两个特征:记忆和情感汇合形成某种理念,以及传统形式再创造的能力——既要表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又要与过去息息相关。这两个特征,虽然讲的是西方的油画人物,也几乎符合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定义。我们在《湖山信美》中看到, 即使在改天换地的背景下,宋文治依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满期待向往,对江河湖海、名山大川的抒写,对建设事业、红色山水的图说,充满着激情甚至豪情,但更多的是人性中的温情。我们可以从他最擅长的江南、太湖中去感受。

  在阅读《湖山信美》时,我发现这是一本收集宋文治画江南、太湖作品最为完整的图书。当年宋文治享誉画坛的是《江南春潮》,以江南最为绚丽而又不入画的金灿灿的油菜花为主体,画农家风情,接着画笔伸向水乡小巷,最为著名的即为《江南三月》《江南春晓》,这已成为江南水乡的经典图像。《湖山信美》还为我们讲述了《江南三月春意浓》背后的故事:是宋玉麟先购得林散之先生题写的“江南春”后,请父亲配图璧合而成,之后,这幅画被选中,制成苏绣作品后一直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写太湖就是写宋文治自己。《湖山信美》中,有深受观众和市场喜爱的红太湖(桃花)、绿太湖(李花),还有柳枝、梨花,有洞庭西山、东山,还有无锡太湖,横跨不同时期,前后共有四十余年。“作为地道的江南人,他对家乡始终怀着深情,用自己的笔墨去反映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听泉图

  我们可以在《湖山信美》中看到宋文治在不同的时代,是如何常画常新,笔墨始终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出杰出作品的“连接时代”,又独出机杼,“赋予弥新隽永的当代意义”。尤其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后,宋文治心情舒畅,笔调轻松,对原来的题材进行新的阐释,如太湖,让我们看到了他早期的唯美,特殊时期的壮阔与犹豫,晚年的热烈、纯真。他用泼墨写嘉陵江,点彩法写蜀江,没骨法写翠屏山,纯墨色写黄山,还写出庐山的“奇幻”,华岳的“空灵”,巫山的“妙境”,作者将之概括为“20世纪90年代初,先生创作开始进入‘随心’之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宋文治有感于“中国画穷途末路”观点的出现,开启了他的温故之旅。《湖山信美》对这一时期的温故,与早年的师古、习古进行了比照,认为“先生晚年的温故作品,已经看不出先生具体在仿拟某家某法,而更多是将传统化入了自己的体系,融为具有传统意味又不失自我的‘宋家山水’”。“能感受到他心情的愉悦与轻松,在优雅的笔墨间到处洋溢着古风和诗意,抒写着他对传统的一往情深”。这种横向的比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体现了画家对传统形式再创造的能力。宋文治晚年醉心于“小泼彩”。《湖山信美》里有许多宋文治晚年的“小泼彩”作品,因其少而精,很是珍贵,作者的解读也是独到而精彩。宋文治完成了他的晚年变法,也象征着他一生求新求变的艺术达到了一个圆满的境界。

锦屏山磷矿 105cm×70cm 1959年

  1999年宋文治先生去世以后,后世对他艺术的研究和传扬仍在继续,宋文治先生的后代一直热情地参与其间,成为家族文化延续的新例。家乡太仓有“宋文治艺术馆”,深圳则有“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著作则有宋文治长子宋玉麟的《娄江宋文治:忆我的父亲》、孙女宋珮的《传古鼎新:宋文治艺术作品赏析》,这本《湖山信美:宋文治先生作品赏析》的作者陈岚是宋文治的孙媳、宋玉麟的儿媳,家学渊源,加上她所供职的江苏省美术馆,又是收藏宋文治作品最多的机构之一, 她以坚忍不拔之志,历时数载,完成此书并顺利出版,可喜可贺。

镇江春景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对属于艺术范畴的书与画,赏析也非易事。值得一说的是本书的文辞之美,鉴赏除专业、眼界之外,意境韵味、文辞语感也很重要,一篇好的鉴赏就是一篇好的散文。《湖山信美》文字雅致清新,契合了宋文治先生温雅的江南风格,让人读之回味不尽。眼下正是江南三月,宋文治先生笔下的如花美景正在呈现,引一段作者对宋文治《江南三月》的赏析以佐证之:

  在《江南三月》中,可以看到莺飞草长、万物萌苏、桃花始盛,一片春色满园。民居黑瓦白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窗格空灵美妙,小桥流水人家,宛如人间仙境。人们或倚窗凭栏,或驻足桥上,凝望云蒸霞蔚的繁花胜锦,呼吸花蕊吐芳,水汽蒸腾、飞燕莺啼,让人感受到大地复苏的生命气息……

  (作者系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著有《宋文治传》《大道留真——宋玉麟》等)


山川巨变 34cm×132cm 1960年

标签:文治;作品;太湖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