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人话当年】石西民:《新华日报》在南京复生
2022-04-24 11:08:00  作者:石西民  
1
听新闻

  一九四九年四月,我奉命从北京南下。同行的是一大群文化界著名人士,新闻界中有范长江和我,还有准备到南京接收国民党中央社的刘尊棋等人。行前,周恩来同志特别在中南海接见并宴请了这一群准备奔赴南京、上海的文化界人士。

1949-1950年,石西民任南京《新华日报》社长时留影

  周恩来同志讲到,在南京办一个《新华日报》,在即将解放的上海办《解放日报》,这是党中央的决定。我们这些人同坐一列火车南下,到蚌埠就因淮河铁桥被国民党破坏,铁路中断,只能乘坐部队的卡车赶往南京。我的任务是主持南京《新华日报》。这份由周恩来等同志亲自与国民党当局交涉出版的中共机关报,抗战初期筹备于南京,由于国民党的阻挠而未及问世。后来,《新华日报》创刊于汉口,长期出版于重庆,直到和谈破裂,报馆被国民党以武力封闭为止,出版时间长达九年零一个月十八天。抗战胜利后,和谈期间,我奉命到南京办《新华日报》,又没有如愿。在人民革命胜利的今天,我重返旧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四月三十日,第一张南京《新华日报》就诞生了。两度在南京办中共机关报两度没有成功,而距第二次才仅仅三年时间,我们就重新回来了!原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的房屋、设备、纸张等成为我们创办《新华日报》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中的一个插曲。

1949年4月30日南京《新华日报》创刊号

  我是在南京解放的第三天入城的,晚上睡在伪总统府内的地铺上。当时还有许多敌方炮弹陷在市郊的泥土里与马路上,尚未来得及清除,敌机有时还来骚扰投弹。可是局面很快就稳定下来了。许多埋藏在记忆中的解放初期的动人景象,我在这篇文章中只能割爱了。《新华日报》在南京复生以后,与老《新华日报》有关系的主要干部就只有我一个。报社的人员真是来自五湖四海,首先是豫皖苏解放区《雪枫报》的一批人马,这是主力;还有从山东《大众日报》来的,有从华东野战军八兵团新华分社来的,有原来南京地下党组织包括隐蔽在伪《中央日报》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秘密党员,还有几位进步的南京新闻工作者。我这个社长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把这许多经历不同又互不了解情况的同志团结起来,共同完成党交给的宣传报道任务。在当时全国革命热气腾腾的情况下,这个团结战斗的会师工作,是比较容易地实现了。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新华日报》复生后办报的情况,或者说谈谈办报感想和办报教训吧。《新华日报》解放后办在南京,党中央的这个决定是有重大意义的。《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有极大的影响,南京又一直是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把《新华日报》办在南京是顺理成章的。

  开始工作后,我不太自觉地想把解放区办新闻事业和在国统区办党报的做法揉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两种办报经验是可以互相补充而使报纸办得更加完善的。作为一份党报,无论在解放区还是在国统区,首先要讲党性,要讲联系群众,这是一致的。可是由于在解放区党处于执政地位,党报非常强调教育群众的作用,特别重视党根据实际而制定的政策的宣传,不是宣传这种政策一定是宣传另一种政策,而政策是党的生命,在政策宣传中又特别重视贯彻执行政策的好经验的发现与报道,以便让群众照样去办。在宣传政策实施中,又特别注意反对“左”的和右的偏差。在新闻写作上特别强调严肃性,强调一字不苟,强调反对“客里空”,强调纪律性等等。工作方法比较注重自上而下,比较着重当地新闻等等。

  至于在国统区,根据我在《新华日报》的体会,是强调宣传事实和新 闻的真实,强调密切联系群众,要千方百计吸引群众去看,要像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引导群众而不是板起面孔说应该怎么做,要以平等的态度起领导作用。在新闻报道范围上力求广泛,在宣传方法上还要运用迂回方式、烘托方式,因而强调办报同志的主动性、积极性、多面性,强调党报人员的榜样作用,等等。

  解放初期的南京《新华日报》,我看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强调政策宣传,强调新闻工作的严肃性,这是学习解放区办报的经验,而且也正为形势所必须。当时江南地区刚刚解放,人民群众迫切期待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施政方针、政策,了解党和政府要求人民做些什么,因此,报纸一出版,就以极大篇幅宣传党的政策和党的作风。报纸上一发生技术性差错,就召开全社工作人员会议,连炊事员都要参加,大讲消灭差错的重要意义,有时还请市委负责同志来讲话,最后制订出一整套从编辑、采访到校对、排字、印刷一条龙的责任制。这是学习解放区党报的严肃性。

  其次是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与读者的联系。南京《新华日报》以很大篇幅设置《读者信箱》、《社会服务》、《职工信箱》、《工商问答》、《法律问答》、《宗教问题答读者问》等专栏,还设有《问事处》,来解答读者提出的疑难问题,并尽可能作些直接服务。《新华日报》还根据读者的建议,创办了“新华之友”会,这是一个社会性的学习组织,参加该会的会友多时达三千余人。“新华之友”会经常组织讲演会,不仅请党政军负责人来报告,也请新华老友如后来任林业部长的梁希教授来作过关于政协会议的报告。会址设有阅览室,还作了一些社会服务,如帮助有志的会友参加革命组织、介绍劳动模范的事迹等,沟通了报纸与读者、党与群众的联系,一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石西民在“新华之友”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发言

  为了改进报纸的宣传,以更加适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南京《新华日报》登报征求读者对各版各专页的批评意见,扩充与充实各副刊、专刊;派出特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事件,如采访开国大典、去东北访问等等,发表了大量报道,受到读者的欢迎;根据新华社和党中央机关报的材料,编写本报国际问题评论,注重刊登时事漫画。当年南京《新华日报》的漫画曾被《人民日报》和苏联《真理报》采用,吕西安(别名吴樾人,曾用笔名“柯明”)等画家受到《真理报》的赞誉。这许多做法基本上是采纳老《新华日报》那种自下而上的、一天也不能离开群众支持的办报思想和经验。因此,报纸既具有严肃性,又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1980年,石西民在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注:石西民(1912-1987)浙江浦江人。《新华日报》创办初期任战地记者、编辑部主任,南京《新华日报》首任社长。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等。

标签:南京;周恩来;石西民;新华日报;创刊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