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天地宽
——关于李多宽书法艺术的哲学解构
2022-10-10 19: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正良  
1
听新闻


道法自然天地宽

 

——关于李多宽书法艺术的哲学解构

□ 胡正良

  一种艺术经过一个人的生命推敲和人格演化,以舞动的线条和精神外延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具备了某种哲学上的潜质。李多宽书法艺术即在此之列。

  其实,解构一种艺术真的好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则说明这种艺术已具备了普遍意义或独特意蕴。李多宽书法艺术之于我是从书面观感开始的,是从九势问道推进的,是从渐立气象升华的。他在汉字间穿梭的背影以及夜幕下滴落的汗水,让我看到了他的形成轨迹。这一轨迹是明晰的、渐进的、实在的,它为李多宽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

  那就走近李多宽的书法艺术吧。就天然禀赋而言,他断非天才汇集、智慧盈身的一类,他甚至蕴藉着某种笨拙。但令我释然而感叹的是,他居然以半个多世纪近乎平凡的笨拙抒写聪慧,让一组线条量变为一袭士风,让一汪静水质变为一道灵泉,这是求索的大境界,人生的大境界,书法的大境界,证明了艺术的先天基因和后天可塑同等重要,是属于生命颖悟的灵光凸显。

  就情感律动而言,构成李多宽书法艺术的情感因子是多元的,他以对海关事业的铁血爱恋为空间,以对优秀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为原点,为我们运筹了一片文字的海,蔚蓝的天。一个对事业有爱在握而豪迈奔放的书家,当他用激情的臂膀紧紧拥抱其置身的时代,用敬畏的眼神时刻凝视源源史河沉淀的书法经典,这是一种写意、一种写实,更是从情感层面对家国情怀的拥抱,对书法艺术的诠释,其律动历程已让我们相信,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构建需要真情、激情的注入与迸发,需要艺术家的引领与启蒙。

  就精神蕴涵而言,无形的精神是以有形的本体作为支撑的。李多宽书法艺术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一个复合体,离不开他工作、生活、学习、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支持与反哺。在字里行间,关于李多宽书法艺术的许多细节是可以作为一组抒情诗章来阅读的,尽管声部繁复或音调多端,但从未偏离神以立体的审美初衷。正是这种情理神理糅合的生动结晶,使其在繁简喧嚣之间,在谋篇布局之际,自然地一显哲思,使艺术精神能够充分摆脱思想贫瘠、信仰弱化而日臻化境。

  就人文内涵而言,现代人文主义在扬弃传统后,渐趋以回归理性与尊重人性为和谐一统。李多宽把崇尚传统设立为价值基元,把重温经典、再现经典确立为坐标体系,力擎实践之帆而驱认识升华之船。这期间,他守望“二王”而放飞燕赵风流,张扬个性而保持共性淳朴,放眼“九势”而维系结体美感,拔萃于炎炎世态而不忘艺德返璞,其创作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只言短章或鸿篇巨制,犹如一窗风景、一纬霓虹,都在求解“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的大命题。这种努力,不仅完成了人文底层博大与宽厚的积淀,而且走出了一条清雅与静气的求索路径。

  掀天狂涛源于一滴水珠。李多宽书法艺术表象的东西容易标识,容易解读。但放置于本体批判论的视野,则需时间与空间、经度与纬度、现实与未来的三重架构。我们不必拘泥于康德提出的艺术现象与本体之间的不可逾越。我们要寻找二者维系的基点。寻常生活中的李多宽先生,从认识的基本单元出发,如絮语的浪花,述说着一个人灵魂的执着寻觅;非常语境中的李多宽先生,从认识的再批判启程,如警醒时代的一幅漫画,借书法艺术呼唤着新境界的诞生。

  我很渴望李多宽书法艺术能带领大众走到一个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有戏理、有轻重、有思辨、有传承,但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艺术之轻。由此,我想到了朱光潜、巴门尼德和米兰·昆德拉。朱光潜把属于人的艺术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看戏的,一类是演戏的。巴门尼德在剖析艺术现象时,把它用“轻”与“重”区别开来。米兰·昆德拉更是以小说大师的美妙想象,把艺术现象通俗为人的生命集成。不论大师们的说法有无商榷之处,但我却坚定甚至是幻想般地认为,新境界所承载的艺术,将是抒展个性、完善自我的百舸争流之所。

  荡涤所有杂念和夸饰,从接受美学来审视,李多宽书法艺术是启示,是点燃,是呼唤,是风帆;从创造美学来界定,是内审,是自语,是超然,是忧患。突然间,李多宽书法艺术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专注,生命的灵光才会闪现;奋发,人生的目标才不会遥远;扬弃,艺术的原野才会百花绚烂。

  仁智之差,难免偏颇;爱屋及乌,难免一叶障目。作为动态而渐进的发展过程,我还不能对李多宽书法艺术过早地下一个定性式的结论,那会窒息甚至让它仅仅静止为简单的历史符号、书法符号。事实上,李多宽书法艺术在当下还是在不断延展的,是依托个体的特质而卓于群体,只能是个案或范例,它需要更多新鲜因子的激活与丰富,更需要一个近乎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怎样坚守传统而有所创新并开花结果,使其成为书法群体健康成长的肥田沃野,让越来越多的李多宽们走上新时代的大舞台。

  解构,不仅要看重属于艺术光环的耀眼与辉煌,更要看重光环之后那一弯冷冷的清辉与孤独。

  因为,在古老的文明面前,每一个文化人都有一段历史的路要走;在经典的传承方面,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一种选择需要用生命去坚守。

  ————————————————————————————————————————————————————————————

  李多宽,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胡正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

标签:书法艺术;艺术;艺术现象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