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良:李多宽先生书法艺术解析
2020-10-12 21: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正良  
1
听新闻

李多宽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顾问兼学术导师。曾在北京玉泉山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无锡薛福成故居、新西兰佛光山美术馆、新西兰亚洲图书文化中心、新西兰奥克兰都会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

李多宽先生书法艺术解析

胡正良

我在阅读康德日记时,曾生发“脚下粘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激情”的感慨。如果把这两句话用到李多宽先生的书法艺术上,我想最恰当的表述就是:心血润泽多少土地,笔端就涌起多少波澜。

观澜索源,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人格品质、艺术精神的凝聚与寻找。在当代中国书坛,拥有李多宽先生那样的丰富阅历、文化浸染者还真不多。这位来自燕赵大地的书法家,有着军旅生涯的铁血历练,有着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历史熏陶,有着京居、南上、中立、东定的生命洗礼。可以说,四十多年的神州览胜、沧海横流,使他骨子里流淌的燕赵文化的坚韧质朴,深深地打上了京华文化宽厚包容、闽南文化多元开放、江右文化中淳载物、吴越文化清秀飘逸的时空烙印。

如果要振叶寻根,首先要归结海关独特的垂直管理体制。正是这一体制,使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成为常态,正是在这种近乎“残酷”的常态下,读百卷书,走万里路,主多方事,临百家帖,忍孤独苦,是李多宽先生书法探索的真实写照。

陈述李多宽先生的生活往事,只是我想要推开的半扇门窗,只是我在走近他的书法艺术时所要添加的一段注解。这种语言上的“审美延迟”,无非是让往事在沉淀中多迸发几朵浪花,在浪花里多平添几分真性情,我要真正走近和真心探记的关于李多宽先生的书法世界,就蕴含在这一组组看似“无声之音,无形之相”里。

蔡邕说,书肇于自然。评论家姜寿田感慨,真正的大师都是孤独的创造者。我认为,若在自然状态,“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时而“挥毫落笔如云烟”,时而“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并使“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最终达到艺术上“诗意地栖居”,这绝非易事,更非朝夕之功。

基于对自然和孤独的释读,我藉二十年与李多宽先生的心灵互语、体悟共鸣,逡巡在他以行草书写的书法长卷前,接受着《道德经》《金刚经》《心经》《圣教序》《书谱》《爱莲说》《放鹤亭记》、乃至习近平总书记《复兴之路讲话》等众多篇章所释放的原始士风气息和精神因子,长久地感悟这个“长期热爱中国书法艺术并笔耕不辍的人”,尝试着为他勾勒一条书法走向的粗犷曲线,以及与之相伴的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前行的精神轨迹。

事实上,万马奔腾也好,百舸争流也罢,其必有源头与归宿。抛却恭维的成分,严格、甚至是挑剔地看待和审视,李多宽先生书法的精髓主要集中和体现在他的行草上。关于这一点,言恭达、汪兆骞、章剑华等方家也一致认可与推崇。李多宽先生把行草舒展为他的集大成,就剖析书体的本体而言,它至少向我们反馈了四个时间节点上的探索路径,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颜真卿、王铎、傅山、吴昌硕、弘一法师、林散之等大家的影子。

先说说四个时间节点上的探索路径。第一阶段:由爱好而产生兴趣。作为燕赵大地养育的子孙,李多宽对书法所萌动的爱好与兴趣,应该是在无选择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单一、正统的军营生活,让李多宽先生从学书之始就走上正道,并徜徉“规矩”之河。

第二阶段:北大读书期间书法观的形成。在未名湖畔,李多宽与孔子、老子等文化大师跨时空对话,交流“天人合一”、“技近乎道”等历史哲学问题;在博雅塔前,他与李斯、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碑帖即兴争鸣,就书法的本原与流变、书法观念的选择与扬弃进行历史反思;在幽静的勺园奇石旁,他与米芾后裔、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谈得论失,或许是米氏骨子里继承的“癫”意,让他觉得后代的王铎,似乎更接近,似乎更适合自己。最高学府的耳濡目染,经历史观引导的李多宽先生,在京华烟云的流转嬗变中形成了他问道传统后师法王铎的书法观。

尼采说,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大哲的话在李多宽先生身上得到了实践。他的第三阶段:离京赴厦门、南昌后围绕神笔王铎的艺术大厦建构自己的风景。这是一段孤独而收获的旅程。那段岁月,李多宽先生曾尝试过多种探索书体与民族本体、与王铎书体的对接。这种探索直到遇到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才有所淡化。黄庭坚作为王铎的前师,都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的影响。这让以王铎为新起点的李多宽先生如龙腾渊,书法创作上的起承转合,顷刻间得到诸多大师精神力量的注入,得到以中厚载物为主体的赣文化的全方位辐射。

第四阶段:士风的形成与彰显。用他自己的话说纯属偶然,但透过他的书法实践路径,尤其是经历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后,我感到这又是偶然中的必然。江苏大地是孕育吴越文化的母体,生长其上的“二王”与这里有着最直接的家国关系。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峰,“二王”在江浙沪一直备受推崇,他们飘逸、潇洒的风格,即便其他地方在求新、求变、求现代、求印象主义盛行时,在这里仍被执着地守望,并渐成一种默契,一条定律。这就为“士风”的形成提供了优良土壤。加之江苏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大师名家层出不穷。这就让李多宽先生在脚踏王铎基石的同时,有了把目光驻足“二王”、近距离感悟“二王”的机会。超越千年的真情一瞥,让他在归宗“二王”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飘逸的风度,潇洒的风气,是当前李多宽先生彰显书法艺术的两大支柱。所以,当言恭达先生用“永恒的士风”来概述他及其书法风格时,我认为言先生读神了天地之间那个宽厚的“人”字。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路的过程其实也是走向历史的过程。芸芸众生都在走向历史,但真正能够走进历史的毕竟是少数。要走进历史,就要把肉体的生命与艺术的生命一并扛起。正如尼采所言,要真正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在走进书法艺术殿堂的生命之旅、历史之旅中,李多宽先生以行草为原点,亦步亦趋地洒下精神的颗粒,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书法美学坐标。

站在李多宽先生用翰墨舞蹈的坐标系前,那一幅幅拟人化的行草长卷,扑面而来的是王羲之的飘逸洒脱,颜真卿的凛凛正气,王铎的浪漫沉毅,傅山的直率自然,弘一法师的脱俗超凡,林散之的仙气缭绕。能在一种书体中一下子汇集这么多大师的影子,并且相互之间和平共处、相得益彰,这是十分罕见的。由此,我看清了李多宽先生书法美学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我姑且用“韵致”“意境”“格调”6个字来评述。

其实,韵致、意境、格调,在潘公凯先生主撰的国家课题《中国现代美术之路》里已有系统论述,只不过潘先生的视域基点是中国画罢了。纵观中国绘画史,人物画以神韵见长,山水画以意境取胜,大写意花鸟以格调为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自古书画同宗同源,“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把这6个字用到书法上,自当浑然天成,有同工异曲之妙。

先说“韵致”。李多宽先生书法的“韵致”是线条形态的动静组合,点燃了自然美喷薄的激情。这种激情让观者、藏者有“似从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瞩目正草隶篆诸体,无非是书家在线条选择上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虚与实、巧与拙的变化与运用,衡量的标准是哪种组合方式更适合展示自然美,哪种组合技巧更便于表达书家内心世界的情感而已。李多宽先生的书法根须伸得很长,甲骨文、汉简的天然趣味他品尝过,王铎“魔鬼美学”的矛盾性他反复咀嚼过,傅山热衷的连绵缠绕的圆曲线他试验过。这些扬弃的结果,就是他站在反叛和创造的基点上,拥抱自然,投入自然。用情感的律动,呼应康德所说的“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的哲学命题。

再说“意境”。李多宽先生书法的“意境”是心路历程的真实流露,浓缩了抽象美所蕴含的精神世界。置身这一精神高地,你最直接的感受是“大气、正气、豪气”所凝结的“宽”字。书法的命脉是抽象美。抽象美作为物化的人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文学还要直接与简单,比绘画还要生动与直观。李多宽先生的书法从王铎的“寸铁杀人、不肯缠绕”的“力胜于韵”起步,直接把抽象美的王氏形态与吴昌硕的金石气息勾连起来,以生命的大旷达、文化的大质朴,以诗人的浪漫、史家的严谨,倾力锻造“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人本精神。基于此,当你进入李多宽先生的书法长卷之中,不论是《道德经》,不论是《复兴之路讲话》,你都能品到心灵的忧患、血性的张扬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个书家,如果他把思索的重点、诠释的重点,放在社会道德的回归、社会正气的聚拢、美丽梦想的展望上,那他就具备了思想家的气质,他就有机会在源远流长的书法史河里成为风景。

最后说“格调”。李多宽先生书法的“格调”是人格理想的渗透,赋予了价值本体厚重的历史感。书法得以流传的根本是格调高雅、具有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价值本体的形成,取决于书家的综合素养、人文情怀,取决于书家“立志、抒情、写意”的内涵与深度。李多宽书法的价值本体来自三个向度:第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观念的植入,让他自然跻身当代文人书法家的行列;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望和继承创新,让他拥有了成就“士风”的艺术沃野;第三,责任与使命意识的双重作用,让他的审美品格与生活情趣与主流社会、主流意识浑然一体。基于此,由价值本体所对应的李多宽先生书法的“格调”,就更加明朗了。那就是一位论者所说的“宽广胸襟、宽宏气度、圆润厚重、率意天真、气息淳朴”。

寥寥长风,积健为雄。李多宽先生四十余年的书写,以“独标气骨”跻身中国当代书法的前沿阵地,这对于一个非职业书法家来说,是十分艰巨的求索任务。在名人书法、官员书法饱受诟病、饱受争议的今天,在书法官帽满天飞的当下,有几人能摘下有色眼镜,怀着对艺术的虔诚而去走近真正的艺术家呢。李多宽先生的书法艺术是能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四十多年来,在李多宽先生的生活词典里,简单得只有工作和写字两件事。华灯初放,他远离官场的喧嚣,远离觥筹交错之声,每天晚上以挥运不停的恒久耐力,沉醉于那一方小小的案头,尽情地复活先贤,这种苦学苦练苦修行,即使放眼当今书坛,又有几人能及?勤奋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正是这种执着的勤奋,以及对传统千万次地沉潜,诱发了他心灵的激情,升华了他澎湃的心智,他把创造性输入在自己的笔端里,自然赢得了海内外的一片掌声。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生活与艺术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生活的五彩斑斓,生活的厚重绵远,让李多宽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历经了问道传统、师法王铎、归宗二王、彰显士风后,铸就了光耀国门、香飘海外的发展脉络。由此,在当代坚守国门、屡建功绩的海关关员里,有了李多宽高擎文化使命,而划下的厚重质朴的李氏弧线;在当代具备气韵美、内涵美、线条美的代表书家里,有了李多宽问道金陵、立足京华、独显“士风”的一片艺苑。

“未来,能不能把梦做得好一点”。这是俄罗斯女诗人娜佳的名句。作为一种期待,我今天的文字,只是粗略地观澜索源,至于李多宽先生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优美”与“崇高”、“士风”与“今古”,以及在传统基础上而呈现的现代性题域中的未来视野,有待更多的有鉴赏力的海内外藏家去鉴赏品味,有待更多的有自觉自为意识的书论家们去重构解析。原载《书画视界)2013年第1期

胡正良,男,江苏睢宁人,1969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

标签:书法;李多宽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