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高地】小西湖街区:“老”城南“新”蜕变
2022-05-30 21:5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小西湖街区:“老”城南“新”蜕变

  蜿蜒悠长的街巷、粉墙黛瓦的砖墙、清新雅致的院落、构思精巧的文艺店铺……坐落于秦淮区老城南核心区域的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老城南重要的传统民居类历史风貌区之一。曾经的小西湖,房屋拥挤、残破,身在繁华的老门东边,却像个棚户区。如今,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项目成为南京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倾听民意 续写老城南新故事

  2021年11月,住建部将南京等21个城市列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2022年4月25日,《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从此,南京深化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更加有据可依。

  让城市更宜居,让百姓更满意。小西湖片区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以及自然形成的街巷肌理,串联了两侧风貌建筑,形成了毗邻关系复杂的江南民居式院落。片区占地面积4.69万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留存历史街巷7条、文保单位2处、历史建筑7处、传统院落30余处,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南京为数不多比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之一。

  有人说,小西湖的改造像是给老街做了一次“微创”手术。在注重城市肌理保护的同时,更注重原住民的活态保护。街区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一院一策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根据院落位置、内部空间、居民特点等方面,与群众充分沟通,把大众想法融入到改造中,让大家亲自参与到改造过程中,用足绣花功夫,打造出“平移安置房”“共生院”“共享院”“咖啡屋”等多种院落改造形式。同时,克服街巷狭窄、居民不理解、施工难度大等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全国首创历史风貌区微型管廊的建设,解决了片区内雨污分流、消防安全等问题,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升了片区老百姓生活质量。

  墙壁斑驳,院落幽静。94岁高龄的老人在马道街29号已经居住了60年,在这老房子里孕育了四个儿女。为了给儿女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她坚定地买下了这套房子,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搭建起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

  在得知这个承载了自己一生回忆的老房子要被改造时,老人家并不理解。因为老房子处在沿街的位置,对整个项目改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老人实际困难,街区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交流、协商,共同想办法、出主意,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首次在片区以私房租赁的形式对房屋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马道街29号摇身一变,成为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咖啡屋,不仅保留了房屋里的老物件,更是为咖啡赋予了一份乡愁的味道。小西湖的改造让老城南故事在这里得以延续,居民的小康愿景照进现实。

业态活化 艺术与生活共生

  小西湖的商业业态,既注重保留老城南味道,又注重“以静为主”,布局充分考虑民众生活需求,以求和谐共处。现有商户20余家,引进了与民同乐的“欢乐茶馆”等喜闻乐见的新型业态;创建了24小时书屋、歌子书店,引入了展示自然科学的“虫文馆”,打造文化阵地,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规划了精品民宿、轻餐饮、特色小吃等休闲业态,提升片区活力……

  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为集文化展馆、非遗工坊、文创零售、民宿餐饮、休闲娱乐并融合“夜宿”“夜食”“夜娱”等一体的新业态。而在融入新业态的同时,小西湖片区也保留了街区原有的老城南“烟火气”:错落复杂的街道、古典的家具,老百姓保留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一些街边的“苍蝇小馆”和摆个桌子搬个凳子就能坐在店门口吃起来的老南京人,构成了小西湖的老南京味道。

  裸露的红砖墙,搭配瓷砖、蓝白座椅,满满的文艺腔调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在这里,传统与时尚融合,甚至让人有种“本来就该这样”的感觉。在街区,可以去开阔、舒适的花迹餐厅享受一场味蕾的探索,可以去“虫文馆”和昆虫、和自然对话,在各类虫鸣的立体环绕下,感受一种乡间仲夏夜的惊喜感。摩登、前卫、古老、市井、烟火气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小西湖。难怪有人说,小西湖的共生微改造,是南京最浪漫且温柔的文艺复兴。

  “小西湖街区靠近老门东,这里的整体文艺氛围很适合宣传传统文化,优雅且浪漫,还有很多年轻人会经常来,这对宣传非遗文化大有裨益。”小西湖街区顾业亮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从破败到新生,小西湖在持续更新改造过程中蝶变重生。未来,小西湖将以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方式,更多地通过修缮、修复、整治,实现街区的生长式发展,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弘扬和活化利用。

  (见习记者 张姣姣)

标签:西湖;老城;院落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