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调研古城保护:坚定文化自信 稳步推进城市保护更新 将苏州古城打造成人居典范
2022-02-11 09: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古城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保护好古城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2月1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一行深入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长洲县学大成殿、怡园、蓝·芳华文化创意园等地,调研古城保护工作,为古城发展出谋划策。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得天独厚,拥有昆曲、苏绣、苏扇、玉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项,拥有包括24处国家级在内的18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单体数量和密度,全国最高。

  山塘街已有近1200多年历史,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水巷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杨保军一行沿着新民桥、山塘街、通贵桥下塘、东杨安浜一路察看,并走进雕花楼、玉涵堂等历史建筑和海市山塘等新兴业态,深入了解古建活化利用、街区业态更新等工作情况。在通贵桥,杨保军朝西眺望,目及虎丘斜塔,他赞美苏州水乡风貌的优美,同时指出水与人居生活密不可分,在考虑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也要将水环境改造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稳步推进城市的保护和更新。

  苏州大学始创于1900年,已累计培养输送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走出了50多位两院院士。在苏州大学,杨保军一行参观了天赐庄校区极具古典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了解学校发展情况。拥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人文荟萃,与古城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他表示,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古城文化资源相对集中,想要共同打造好环苏州大学文创生态圈,可以通过扶持工作坊等模式培养优质人才,通过打通市场与师生创业需求渠道培育业态,让古城文化涵养、启发人才,赋能苏州文化发展。

  杨保军一行还深入学校附近街区,就古城保护、环苏州大学文创生态圈打造等展开调研,讨论探索适应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

  位于长洲县学(平江实验学校)内的大成殿始建于明代,杨保军一行走进其中,仔细了解名城保护脉络和苏州总体规划,他表示,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传承,通过城市规划能够看出苏州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尊重文化的城市。古城是苏州的“心脏”,期待古城能够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能够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待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绣花功夫精细雕琢古城,将苏州古城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建筑智慧、体现适宜栖居的人居典范。

  怡园位于苏州古城中轴线——人民路、干将路交叉口,紧邻观前商圈,地理位置重要,晚清至民国时期,是苏州文化活动的中心。杨保军一行循着古迹,边听、边看、边问,详细了解怡园历史沿袭、周边风貌,与相关单位探讨怡园、过云楼整体规划的可行性。杨保军对相关单位提出以文博产业助推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表示认可,他建议,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同时,他指出,在修缮古建、提升功能时要严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底线,通过详细测算、仔细规划,做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筹协调,提升整体街区价值,努力打造出超级街区。

  蓝·芳华文化创意园原是建于六十年代的老厂房,2018年通过城市更新节地改造,打造出汇聚影视动漫、非遗文化、视频直播、网红打卡为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社区”。杨保军对其保留原有元素的改造做法表示认可,同时他建议,老城保护更新工作可以积极引导社会性资本参与,通过推动好市场化创新模式,努力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范例和样板,贡献苏州模式和苏州经验。

  苏州市委常委、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姑苏区政府区长沈志栋,区领导谢强、华建男,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江南

标签:苏州;古城;苏州大学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