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建设“全国样板”是这样炼成的
江南时报讯 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地级及以上市)共30个,其中江苏9个,包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连云港、镇江、扬州、南通、盐城。苏州、无锡携手进入前五,其中,苏州排第一,无锡列第四;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县级市)共10个,江苏8市上榜,并包揽前六。这些城市是:张家港、太仓、常熟、宜兴、东台、江阴、昆山、句容;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地级及以上市)共10个,南京以2020年比2018年进步17.13%的成绩,名列第八;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苏州当选江苏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此次地级及以上样板市、县级样板市,江苏上榜城市数均居全国第一。这是继2019年10个市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后,江苏健康城市建设再次取得不俗成绩。
杭兴微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江苏19市试点探索经验模式
“健康城市”,这张名片含金量如何?什么样的城市,够得上“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理念是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新问题,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的。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城市定义为“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目前,全球已有数千城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活动。
健康城市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健康城市建设,江苏成绩为什么这么好?有两条特别重要。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目标任务。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2018年,省爱卫办出台行动方案,实施“深化健康促进、巩固卫生创建、推进健康城市、打造健康村镇、建设健康细胞”五大行动。2020年,江苏省政府出台《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实施方案》;2021年,省爱卫会对健康城镇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健康城镇建设提供目标引领和政策保障。
分类组织试点,探索经验模式。2016年,在苏州、无锡、镇江被推选为国家级健康城市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江苏确定19个市为省级健康城市建设试点,覆盖苏南、苏中、苏北。无锡、苏州、镇江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交流分享经验。
苏州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
苏州此次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名获评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也携手上榜。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苏州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卫生健康行业有效供给,更在于市民主动健康行为养成。截至去年底,苏州人均期望寿命达84.04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9.96%,累计获得国际健康城市奖项35项。
志愿服务,助力健康环境持续改善。苏州市爱健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动员青少年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通过市民的积极参与,苏州的生活环境愈发健康宜居。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5%,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9%。
自我管理,实现健康服务转型升级。苏州实施健康市民、健康城市、健康卫士、健康场所、健康市民倍增等系列行动计划,从急病救治、慢病防控、健康促进、综合监管、公众参与等方面着手,突出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建立“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要准”的健康管理新格局。
行为养成,引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公约苏十条”、疫情防控个人防护“五坚持”“五注意”等个人健康生活方式发挥重要作用,“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成为疫情防控最强“免疫屏障”。苏州累计新建或升级建设各级各类健康场所5000余个,建成健身步道4700多公里,体育健身公园100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9.9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8%。
去年,苏州确立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锚定“建设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符合市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围绕“大开大合”(大都市定位、开放性平台、大健康理念、整合型体系),建设以现代化治理为特点的“健康中国”典范城市。
常熟擦亮健康促进底色
“江南福地 常来常熟”,常熟20多年前即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先后获得世界健康城市联盟颁发的“健康城市公私合作关系创新奖”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3.36岁,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7.04%。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健康促进底色。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为抓手,打造生态之城。近几年累计实施污染防治项目超5000项,创新开展“驻村帮、整村治”村级污染治理新模式,投入27.1亿元实施“千村美居”工程。农村污水处理领跑全国,首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PPP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典型示范案例。PPP项目完成47414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有效降低截污成本,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
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彰显健康促进亮色。打造居民身边的健康促进活动基地,方便居民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技能。建成健康主题公园46个、健康步道158条、健康小游园164个、健康一条街6条、健康自助检测点(健康小屋)314个、健康驿站9个。全长21.23公里的虞山生态步道,获评全省“最美跑步线路”。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健康促进成色。挖掘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发挥好中医药在居民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建成“常熟中医药博物馆”,填补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在县级市的空白。设立中草药种植苗圃“百草园”,开设中医药文化科普课,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社区,构建“博物馆——社区——学校”三位一体中医药文化基地。
(北京西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