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文携《有生》与读者交流分享
10月29日,“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三期在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初见知旅共同体举行。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知名作家胡学文,携其用时八年创作的小说《有生》与读者分享交流。
据胡学文透露,这本55万字的小说,全靠手写完成。
“我反对一个观点:生活大于小说。”胡学文说,人们经常认为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事更多,是作家编不出来的,所以生活大于小说。但他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其命运承载着更多、更丰富的意义,身上通常集合并放大了很多人的特质。
“作家写人物,并不是简单写一个人具有什么性格,他的性格背后一定要有意义。只有这样,小说的人物才能‘活着’。”人物存在的意义,是胡学文要探讨的问题。《有生》中有一个男性人物——北风,他是乡镇长,业余喜欢写诗。“我写他的目的就是探讨焦虑。”胡学文说,这是他试图让小说人物承载的意义。
什么是小说?胡学文觉得,小说是从小往大里说,从大往小里思考。“小”就是日常,文学有的离生活近一些,有的离生活远一些。离生活近的小说反映现实,唤起人们共有的情感;离生活远的小说则体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部分情节可能仅在文学中发生,但却充满艺术的逻辑,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密度极高的文化时代,每个人都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对于上一条信息往往还没来得及反应,下一条信息就来了,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懒于思考。”胡学文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方式,让我们放慢节奏,从他人的命运、故事中认识自己并思考。阅读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文化的影响,对一个人而言是一生的,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长远的。对于西善桥街道主办的“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活动,胡学文感慨,这样的活动不光具有当下的意义,还具有长远的可能我们感知不到的意义。
据悉,现场聆听文学分享会的近百名观众,是来自街道十多个阅读组织的文学爱好者,每人花费10元入场。主办方表示,坚持收10元入场费作为门槛,目的在于凸显阅读的“价值”,让真正热爱并重视文学的读者在此相会。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