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秦砖汉瓦,便知我中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锦溪古镇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收藏有各类古砖瓦珍品千余件,展品范围几乎涵盖中国古代各时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收集与展示砖瓦的开放性博物馆。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诉说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轨迹,无不让人清晰的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设 “一砖一瓦•万千气象”,“ 锦溪古窑•砖瓦之乡”,“ 砖瓦大观•纹饰博览”,“ 锦溪金砖”,四个展厅,展示了中国建筑形成,历代风格,以及古砖瓦起源和辉煌的历史。
“一砖一瓦•万千气象”展厅中五个独立展柜,展品中最珍贵的要数砖的雏形良渚红烧土。这块红烧土来自于5500年前的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红烧土以竹杆和芦苇作骨架,由粘土、砻糠和稻草揉合,并经堆积大量干柴经大火焚烧制成。其他四个展柜分别陈设象征四方的四神圆瓦当:青龙属东、白虎属西、朱雀属南、玄武属北。在古代,营造城池宫殿时,人们把四神刻在瓦当上以标示方位,护佑一方平安。
同时,展厅还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溯源追寻中国砖瓦发展史:从新石器时期的木骨泥墙、秦汉时期的长城汉阙、再到魏晋时期的名楼胜迹、隋唐时期的名寺古刹、宋元时期的江南民居、明代的古典园林、清代的紫禁城,砖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变化,从砖的雏形红烧土到秦代铅砖、汉代望砖、宋元凿榫砖、明代金砖、清代琉璃瓦,砖瓦以发展之姿垒起中华五千多年的建筑文明。
在锦溪流传着一句佳话——“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锦溪的桥星罗棋布,别具韵味,锦溪的窑也是遍布镇域之内,锦溪窑业自古便发达,明清时期锦溪生产的金砖还铺进了紫禁城。
“锦溪古窑•砖瓦之乡”整个展厅别出心裁地以锦溪古窑为造型,进入展厅犹如进入古窑内部,窑顶燃烧的窑火寓意锦溪窑火生生不息。展厅中间的屏幕展示《造砖图说》中古代窑工掘、运、舂、磨制造金砖的过程。
砖瓦是一门艺术,在“砖瓦大观•纹饰博览”展厅中,陈列着各种纹饰滴水,瓦当,和形形色色的砖。有锦溪镇出土的凿榫井砖、城墙砖、屋脊空心砖以及吉祥福寿寓意的黄道砖和福寿砖等。
锦溪金砖是锦溪古砖瓦的一张名片。金砖价值不菲,素有一两黄金一块砖之称,制造金砖的步骤繁复,多达29道工序,历时则需要一年时间。锦溪自古窑业繁荣,到了明清时期,锦溪的窑厂不只烧制普通砖瓦,还与陆墓的御窑共同承担起为皇宫供奉金砖的任务。在制造金砖的过程中锦溪的窑工不断打磨自身的技艺,时至今日,锦溪的金砖制作传承人仍能制作出黛青光滑、平整如镜,细若端砚的金砖。
第四展厅,展出的正是锦溪历代窑工精心制作的金砖。在展厅中,还可以看到精雕细琢的门楼砖雕、现代砖雕、瑰丽多姿的古建筑屋顶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脊兽。
锦溪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旅游时,不走古镇旅游寻常路,注重发掘文化资源,打出了“民间博物馆”之乡为特色的江南古镇旅游,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博物馆从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锦溪古镇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今年,锦溪镇又投资对博物馆重新进行了布展,运营了众多的科技手段,并在内容上完善,让参观者走进馆内,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中国砖瓦史。比如,根据《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古法制砖造瓦的步骤,配合透明屏中的影片,了解古代砖瓦的制作过程。壁龛里的烧砖制瓦模型,生动形象的复原了古代窑工掘土、椎踏泥坯、烧窑窨水等一系列热火朝天造砖制瓦的场景。
此外,还在馆内增设了文创空间,让参观者可以进行拓印体验,亲手拓印、题词一幅瓦当,领略金石之美,感受砖瓦文化的魅力。(图片由锦溪旅游提供)
(江南时报行走江南工作室 袁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