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双面绣”:千年古城犹在,为都市格局添彩
□ 高福民
保护与利用同步推进就是创新,活态利用的引领就是创新引领。政府加大投入,同时盘活存量,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共同参与古城保护,杭州西湖之畔的“勾山里模式”就是最好的借鉴。古城区域、地产地块和空间包括向下向上,都到了锱铢必较的时候,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从以往粗放型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苏州古城保护提升的目标要达到,既需要原先的底线保护思维方式,又需要整体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战略思维,可宜文则文(包括文创)、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宜旅游观光则旅游观光,且与国家更大的文化自信建设、生态保护、低碳减能、人民健康幸福等目标吻合。
认真完善规划。一份优秀的规划,持之以恒实施,总体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古城保护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外脑智库,组建市、区两级专家顾问团队,为古城保护提供人才、理论、技术等全方面支撑,打造一支懂古建、懂文化、懂经济的专业人才队伍。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古城保护,提高全社会参与度。”笔者在文化部门供职时,曾邀请贝聿铭担纲设计苏州博物馆,邀请白先勇合作青春版《牡丹亭》,到全国名牌大学和海外巡演百余场推广昆曲。年已耄耋的贝聿铭,深入考察项目与古城特别是周边世遗、文保单位之间的关系,将设计向全市公示并通过全国及本市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贝老每次来苏,我都随时帮助处理碰到的问题,形影不离,与同事们密切配合。有一次贝老特地约我,两人走遍拙政园每一个角落,那是为了视线内望不见新馆。在“与谁同坐轩”前见到赶过来的拙政园主任,贝老笑眯眯地问,可否采一片小青瓦看看,主任小心翼翼采了又物归原处,贝老又问几年更换一次,那是为了新馆屋顶选材比较,他就是这样尊重国内专家提出的疑问而实地调研的。有专家建议,在与拙政园隔墙上开个窗“借景”,他直截了当答道“不敢”。早在我们访美讨论设计时,他专门给我写了“叠石”二字,我明白贝老在考虑苏博画龙点睛的景观设计。事先曾受邀参观贝氏建筑事务所为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的“漓江山水”景观,后来我又陪同贝老去扬州专程考察“片石山房”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的“奇峭”太湖石假山。贝老反复斟酌,要创新“迈出一步”,我们将备好的宋代米芾水墨山水画册送到贝老手中,贝老爱不释手,“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江南山水”庭园面世。贝老说,我们一个甲方代表,一个乙方代表,是最好的搭档。
贝老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抓住中西方艺术和文化的灵魂,倾注于建筑之上。如巴黎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红花”“绿叶”配合默契,我只是略举几例。如此借助大师名师“外脑”,须归功于市委、市政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信任,是不可能成功的。
注重发挥本地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学者和工匠的作用。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回忆新中国诞生初期苏州抢救园林的故事:“只是一帮文化人在那里奔走呼号,提出建议”,市委领导“特别喜欢和那些学有专长、有才能的人在一起”,“每年都为他们争取一笔钱,放手让专家学者去做,不加干涉”。“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也不擅自做主,让他们自己求得统一。”“事实证明此种领导方法是极其高明的,苏州古典园林的修复才免受外行的干扰,才能避免那种修建中的破坏。”“就是这样,六七年间就把现在所开放的大部分园林都修复了。”
苏工苏作名扬天下,苏州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经验丰富的古建筑、古民居的设计和施工队伍,也有一批精通文化、文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可为古城保护提升出力、作贡献。古城保护提升,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前,我两次与金山石雕传承人前往配合并考察,目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追求细微之处到用材,石库门用苏州金山石,升旗台用北京房山汉白玉,一流的工程就是这样炼成的。我不久前顺便去镇江十里长山脚下的米芾书法园,其碑堂、碑廊精雕细刻,也出自苏州工匠之手,令人跷大拇指。
最恢宏的时代,最江南的“窗口”。期待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中,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让古城迎来一个华丽转身,这就是千年古城犹在、都市格局添彩的“双面绣”城市——苏州。不怕人笑话,我抱有一个梦想,苏州古城有朝一日争取成为最代表中国江南文化的国家文化公园。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