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 迎来金凤凰——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
□ 高福民
1983年2月,邓小平视察苏州时指出: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
1986年6月13日,国务院第一次对一个地级市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作出批复。国务院批复指出:“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建城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城格局基本保存,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当年总体规划总结概括了苏州古城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古城风貌,全面地反映了苏州古城独具的特色和历史遗存,综合地体现了古城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气质,是对古城的地位、价值所作的一个全面认识,并提升到了理论高度。
从春秋建城开始,苏州古城逐步形成了“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和“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城河围绕城墙,城内河道纵横,桥梁繁多,街道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展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城市风光;古城内的东、北、西南三个方向有高耸挺拔的古塔,城中心有玄妙观古建筑群,以及城门、城楼、城墙、寺庙、署馆、楼阁和成群成片的传统民居,这些都有机地构成了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立体空间和优美的天际线;素朴淡雅、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建筑群,以及幽深、洁净的街巷,庭院绿地、老树古井,形成了古朴、安宁的居住环境。星罗棋布的文物古建筑和名胜古迹是苏州古代文明的象征和实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苏州古城风貌的精华。古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五彩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保护和提升利用,同步推进。
上述古城风貌六个方面的内涵和气质,其中第六点是笔者增加的,因为1986年时并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当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发祥于苏州、昆山的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转化和发展文化产业。
记得十余年前,我曾买过一本《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此书选评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其中有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书中说“中国最美的城区在哪里呢?以吴良镛院士为首的中国城市建筑与规划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作家、摄影家为我们给出了答案。”依次为:厦门鼓浪屿:听罢琴声听涛声;苏州老城:现代化包围的古老;澳门历史城区:西方文化由此登陆;青岛八大关:殖民者留下的风情;北京什刹海地区:紧邻中南海的时尚。
2020年底,苏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让“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同放华彩,其中江南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将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古城既要精心保护好,又要提升利用好,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检验2035年,吸引更多海内外艺术家、设计师集聚苏州,打造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世界设计之都。加快推进“运河十景”建设,提炼一批文化IP品牌,加强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2021年1月12日,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现文化高地辉煌,建设更高水平人文之城。这两次会议大概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最强音,犹如春风化雨。当然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这个“根”“魂”“本”“人”,仍须紧紧抓住不放,“栽下梧桐树”才能“迎来金凤凰”,才能有“强大的硬实力”“伟大的软实力”。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