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新答卷
全省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74%
2021-06-24 21:1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尹丹丹  
1
听新闻


全省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74%

奋力书写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新答卷

  江南时报讯(记者 尹丹丹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91.8%提高至2020年的98.74%;政法队伍满意度从83.6%提高至94.98%;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6月24日上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社会治理专场发布会”上,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田洪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全省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一市一品”

  平安是必需品。平安江苏建设的部署始于2003年,经过多轮创建,已经成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理念,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探索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广建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成立全国首家网格学院,出台首部网格化省级政府规章、首部市域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治理之路。2020年底,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15%,同比提高11.63个百分点。全省建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584个,公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从2012年的87.4%上升到目前的92.6%。

  同时,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被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共分为两期,其中第一期(2020-2022年)包括南京、苏州、南通、无锡、淮安、常州、扬州、徐州、泰州这9个设区市,第二期(2023-2025年)包括连云港、盐城、镇江、宿迁这4个设区市。各试点地区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主题、平安稳定主业,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打造一批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特色工作,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一市一品”的生动局面。

书写亮丽“平安答卷”

每天4.5万警力街面巡逻

  公安机关是平安建设主力军。十八大以来,江苏公安机关以压倒性态势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批涉黑组织、涉恶集团得到严惩,省公安厅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全省现行命案破案率稳居全国前列,最近几年保持全破,还侦破了29年前“南医大女生被杀”等一批命案积案,八类严重刑事案件破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侦破了全国最大的比特币网络传销案、首例利用区块链合约技术开设网络赌场案、首例新型药品犯罪案件。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安立法,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实施,强制佩戴安全头盔后,全省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2%。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全面建成使用“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案件集中办理、警种合成作战、同步监督审核,减少了执法安全风险。建成全省统一的执法公示平台,案件公示率超过99%,案件谁在办、办到何程度、办案依据是什么,一目了然,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江苏公安机关大力推进智慧警务和“雪亮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立体化、全覆盖、高智能的“大防控”格局。全省每天有4.5万警力、5300辆警车在街面巡逻,日夜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宁。2012年以来,全省群众安全感从91.8%提升到98.74%,江苏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法治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

提升“不见面审批”品牌效应

  近年来,省司法厅统筹谋划部署,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努力使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推动法治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

  切实转变职能,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部署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活动,大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评选江苏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审批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不见面审批”品牌效应。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目前92.5%的审批事项可在网上办理,90%以上实现“一窗”分类综合受理,90.1%的政务服务事项入驻政务大厅。

  稳步推进改革,先后出台《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司法效能的实施意见》等。稳步推进南京法治园区建设,成立南京海事法院,推动更多优质司法资源落户园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办案监督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建立“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加强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开发全国首个线上多元调解平台 “江苏微解纷”,完善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对接机制。

  夯实基层基础,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化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学习宣传民法典,组织1.3万余场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读本180万余份,超5000万人次参与“线上倡议接力”。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等制度治理模式互融互进。持续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在群众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全省培育9.9万名“法律明白人”。 

标签:治理;社会治理;全省群众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