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举办一周年建设情况汇报会。这一年,苏州片区推出改革创新举措132项,形成创新成果案例66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率”60%,2项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14项在全省示范推广。
“苏州自贸片区正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的‘高产田’。”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挑战,以苏州片区为代表的一系列发展亮点,展现出苏州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为江苏自贸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欧卡车航班,开辟除航空、铁路、海运之外的第四条国际物流通道;“空运直通港”,提升沪苏两地通关、物流、贸易的一体化便利化水平;“关助融”模式,通过将海关信用引入担保体系帮助进出口企业解决“融资难”……当天,苏州片区制度创新十大优秀案例发布。这是德勤中国代表专家评审团从100多个案例中遴选出来的。
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有故事。“我们生产的PUR热熔胶是医用防护物资的重要原材料,抗击疫情期间,订单猛增,成本也随之增加。”苏州金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龚彦说。今年5月,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该公司以6项专利权进行质押增信,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创新创业债。这一案例也因此跻身“十强”。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正是这样一批企业叫好、市场认可的制度创新经验成果,让国际国内资本更加坚定地看好苏州片区。挂牌一年来,片区平均每个工作日设立外资企业1.3家、引进科技项目3.8个、新增市场主体116个。从全国范围内看,片区以占全国自贸区2.78%的面积,贡献全国自贸区7.9%的实际使用外资和11.2%的进出口总额。
“苏州片区是江苏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基础最好的区域,苏州片区的‘成绩单’,为江苏自贸试验区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省商务厅厅长赵建军表示,这里正加速成为全国开放底色最鲜明、产业优势最突出、市场主体最活跃、创新动能最强劲的自贸片区之一。
为中新合作创造更大空间
从苏州片区“点对点”直达新加坡的跨境国际数据专用线路——“服贸通”当天正式开通,这是苏州片区的又一个“全国首创”。
作为聚焦服务贸易建设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该数据专线将有效提升苏州片区服务贸易企业跨境数据交互能力。“这条线将让苏州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新加坡驻沪总领事蔡簦合说,苏州片区的探索实践表明,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新中合作的成功开拓者,也将再一次为促进中国和江苏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在开放合作方面,苏州片区正在谋求更多。”吴庆文说。对外,苏州片区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平台和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推动12个境内外合作园区快速发展,支持69家企业在海外投资78个项目;对内,片区与覆盖苏州全市10个板块的17家联动创新区“同频共振”,已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35项。
现场,又一项改革试点经验“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将触角延伸到联动创新区。这项改革起步于今年1月,简单来说,就是对产业链中关联度较高的多家企业实施整体监管、全程保税、便利流转,从“点式”管理升级为“链式”管理。
1-7月,第一条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试点企业实现进出口85亿元,增长211%,拉动片区集成电路进出口增长23%,规模占全国10%,带动上下游企业300家,新增投资30亿元,产能扩张1倍。此次新增的是以友达光电为龙头的新型显示技术产业链,创新红利将惠及苏州大市更多企业。
为开放再出发奏响“最强音”
竞拍土地也要“考试”!根据苏州片区“新兴产业用地10+N弹性出让”这项创新制度,土地出让给企业后,先用10年,之后通过投资强度、达产时间、亩均税收等“考试”后,才能接着用。今年3月,首宗以该模式出让的工业(研发)用地被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竞得。现场,敏芯微电子等20家中外企业获得苏州片区“优秀合作伙伴”奖。
参与自贸区制度创新,激励和倒逼一大批本土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也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在此集聚。汇报会上,总投资约500亿元的100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落地,包括瑞士SGS智能汽车网联测试中心、德国蔡司工业测量解决方案中心等,涵盖总部及功能中心、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及跨境投资等不同类别,代表苏州片区产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
“成绩面前,我们自豪不自满;使命在肩,我们习惯‘常清零’,勇于‘再出发’。”蓝绍敏说,一周年历程不凡,一周年也才刚刚启程。再出发,是改革开放的再出发、制度创新的再出发、引领转型的再出发、精神状态的再出发。未来,苏州片区要把自身效应放大到极致,奏响苏州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火红年代的“最强音”。
记者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