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绍基:一蚕一世界 一茧一宇宙
2023-02-24 10: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王嫣然  
1
听新闻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一件事情能坚持三十年?我通过蚕解码世界、认知自我,在好奇地追问,孜孜地探索,养蚕,识蚕,梦蚕中不知不觉地渡过了三十余年,我陪伴着蚕,蚕也陪伴着我。”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三十余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

《床/自然系列 No. 10》,1993,烧焦铜丝、丝、茧,800*200*10cm

《雪藏——困》,2019-2021,手机、树枝、芯片、丝、蚕茧、木板。

梁绍基 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尺寸可变 蚕丝、铁粉、聚氨酯树脂 2002-2007

  这些年,梁绍基的生命科学研究愈发深入,一个微观的世界、一份虚薄的材料,正不断延展广阔宇宙的边界,谱写独有的艺术语言。不断在自己的生存境遇、生命体验中发掘思考,是梁绍基的艺术追求。“蚕丝与金属、镜子、玻璃、砖石、竹子、古木等材料邂逅,激发出了生命的力量。”在他看来,材料不是简单的造型,创作要从肌理语言中升华,“器”变成“道”,才会产生价值。

梁绍基 《天问》

梁绍基 寂然而动 480cm × 480cm × 430cm 蚕丝、软玻璃、金属 2013-2014

《听蚕/自然系列》,2006,声音装置、活蚕、桑叶等,尺寸可变

  “丝”升华为“诗”,在微观中表现宏观,注入对遥远彼岸的想象。汶川地震后,梁绍基在废墟中搜集砖石,用蚕丝包扎砖石,抚慰生命,构建了装置作品《天问》。问号的形,像是一只蚕,蚕给问号包裹了坚强的意志,在冰冷的铁石废墟上顽强存活。“原蚕丝不同于加工过的丝绸,它有着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生命运动的无限性。”梁绍基说,蚕吐丝像是在呼吸,生命也是一种呼吸,像云山云海,人们可以看到波动和漂移,在这里发现“一蚕一世界,一茧一宇宙”。

《易系列 No.1:魔方》,1988,人造丝,茧,宣纸,麻,竹子,金属架,480*320*240cm

《沉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局部),2018-2021,金属铁环、蚕丝、蚕茧,每件200*110*18.5cm/40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好奇和冥想是艺术家“问道”的飞矢,创造的推进器。当温暖、柔和、纤细的蚕丝,缠绕绞结在锋利的金属切屑物、烧焦的铜丝、电脑芯片和人体上时,在视觉上和心理深处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折射出对生命状态和生存环境的诘问。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将他对材料肌理结构和物理属性的认识,对中西方文化的哲学思考,于创作传递,展现“蚕我 我蚕”的天人合一。

  个人简介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三十余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跡的内美。

  重要展览

  2021-2022 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9-2020 物质的魅力: 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巡回展),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Smart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

  2018 恍,木木美术馆,北京

  2017 库里巴蒂当代艺术双年展,奥斯克·尼迈耶博物馆,库里巴蒂,巴西

  2016 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6 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科展览馆, 多哈, 卡塔尔

  2015 元,香格纳画廊,上海

  2012 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

  2000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0 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

  1999 第六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 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个人奖项

  2009 获克劳斯亲王奖(Prince Claus Awards)

  2002 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标签:梁绍基;美学;生命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