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就是人生的大百科全书
本报记者专访作家余一鸣
2021-09-21 19:5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经典小说就是人生的大百科全书

本报记者专访作家余一鸣

  “小说家能在事情一开头便看到结局”,在作家余一鸣眼中,小说赋予人成熟和通透。每一部经典小说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人,及由人产生的千丝万缕的牵连织成的故事,任时空变幻挪移,其艺术之美恒久绵延,故事在不断轮回……

  走进一部经典,得到的不仅是审美的熏陶,人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说话、做事之道,都在阅读借鉴的过程当中得到层次的提升。余一鸣说:经典小说是一本书,也同时是许多本书。

同班同学中第一个发表小说

  余一鸣大学就读于苏州大学。当时中文系班上同学百分百都在写小说,但余一鸣是最早发表小说的那一个。他写的第二部小说便成功发表在江苏作协主办的《雨花》杂志上。

  小说是余一鸣的心之所向。但毕业工作后一度忙于工作和生活,写作之笔不得不搁置,直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余一鸣觉得,是时候做自己的事情了,他重拾写小说的笔。

  从2010到2020,这10年时间里,他发表了200万字的小说。

  包括长篇小说《江入大荒流》,中短篇小说集《不二》《种春风》《潮起潮落》《鸟人》《愤怒的小鸟》《慌张》等,其小说上百次入选选刊和年度选本、年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人民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阅读经典是必须完成的基本动作

  毕业后的余一鸣先是在家乡南京高淳教书18年,后调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继续教语文。如今,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已38年的他,出于职业本能,格外关注学生阅读问题。

  早在2001年,余一鸣就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中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感到悲观,因为很多学生不读书。究其原因,高中学科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阅读。

  “我主张阅读经典,这是一个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基本动作,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阅读方向。”余一鸣觉得,就像不同体质需要不同营养一样,一个人经典之余的阅读应由自己的爱好主宰,只要喜欢,学生自然就会阅读进去,强加给他,反倒会引起他身心的抗拒。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读的同时,写也不可忽视,它可以是随笔、日记或者批注,总之要有思考的过程,“你必须有质疑、有批判、有比较,如果泛泛读书,没有任何收获、启发,其实是无效的。”余一鸣说,批注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我们在作家圈子里面总说,你如果没有写到100万字,会发现文学水平还是很薄弱的,过了100万字,才有信心。”

文学也是高境界改善社会的路径

  余一鸣曾两次到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举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授课。

  “最初去西善桥是因为,他们街道书记徐立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喜欢经典,喜欢写作,年轻时参加过《青春》文学院的函授。他告诉我,那个时候稍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他都阅读,至今还能报出一连串作家的名字,我觉得在城镇能够有这样的文学情怀很不容易。”

  书记的爱好,影响并鼓励了当地的一群年轻人。“我事先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听讲座,去了之后发现他们很热情、活跃,有时我讲着讲着就超时间了。”余一鸣与前来街道听课的居民还建有一个微信群,他们时常会在群里提一些问题,还有的写完东西请他帮忙看看指点一番。

  余一鸣表示,以文化活动辐射社会治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精神层面入手提升老百姓的素质,从而提升整个街道的生活质量,高于单纯从物质角度去努力的层面,这是社会治理的高境界。

  日前,西善桥街道同江南时报社及《青春》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届“理想教育小镇杯”“我爱读名著·我的文学梦”双主题征文大赛,也是期待以文化活动引起社会对文学经典和慢阅读的重视。余一鸣表示,希望由此看到社会上多一些出自内心情感和审美而产生的文学创作,少一些功利性的作文。文学是唯美、高雅而庄严的东西,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很多艺术、文学被边缘化了。

  如今社会高速运转,一切追求高效,这反映在阅读上就是,“更多人选择读名著梗概,读影视改编以后的作品,但这跟逐字逐句读文本的受益是不一样的,就像喝牛奶,一种是喝原味的,一种是喝经过发酵加工的,它们对营养的供给和吸收效果是不同的。”

  余一鸣希望,在阅读碎片化的时代,仍要培养人们安心读整本书的习惯。让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得以改善,让每个人都能沉下心来,慢阅读。

  因为,“当人们完成了各自的社会效益追求之后,人的高下之分,应当就是文学艺术的高下之分。”余一鸣说。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雅倩)

扫一扫 看视频

标签:小说;经典小说;经典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