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两会的江苏代表委员建议:激发“江南文化”活力 锻造城市软实力
2021-03-07 19: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海燕 钱海盈 尹丹丹  
1
听新闻


参加两会的江苏代表委员建议,扎实推进文化品牌建设

激发“江南文化”活力 锻造城市软实力

  江南时报讯(记者 孙海燕 钱海盈 尹丹丹)江南文化是中国梦最优雅、婉转、诗情的部分,如何让江南文化精神为更多人所熟知,更具有烟火气息?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认为:江南传统文化不应该自己端着,而应努力去推销自己;要走近年轻人,以大家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要活化利用江南文化,让其走出书本、走入生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王芳:

艺术创作应跟上时代的脚步

  如果说,江南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一方诗意乡愁,那江南文化就如同中华文化的一个丽梦,是中国梦最优雅、婉转、诗情的部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兴起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地区,而苏州无疑是这段典雅章回的重要歌唱者、叙述者、书写者。那里的江南文化经典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家园。

  说起江南文化,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王芳最有发言权,她认为,“江南文化”是充满诗意的文化,诗词歌赋、书法、戏曲等不仅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江南文化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轻柔温婉、雅致考究等特色。

  王芳表示,江南文化更要与时俱进,首先不能脱离其本身的生存环境。以戏曲文化来说,在传承发展中,要充分凸显江南剧种的特色,就必须将其表演细腻、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代代相传。苏剧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她极具苏州特色、苏州标识、苏州内涵,是苏州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而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最丰富、最肥沃的精神文化土壤,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传承,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发扬“江南文化”的前提基础。

  王芳指出,艺术创作理应跟上时代发展,反映人民心声,做好人民的文化伴侣。我们对于“江南文化”的传承发扬,并不是要将它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江南文化精神为更多人所熟知,更具有烟火气息。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就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采访过程中,王芳向记者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该剧以苏州剧种讲述苏州故事,从文本和表演艺术两方面都延续传统、立足当下,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让江南文化承担起城市发展的重任,让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就得搭建更大更高的舞台,就得以新传媒新载体来推广,把生动的江南水墨画卷铺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地。据了解,今年1月,苏州市发布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10项工程和66个项目。我们相信,全国两会召开必将催生江南文化“梅开二度”,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江苏各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盛小云:

搭建传统文化和年轻人之间的桥梁

  今年,苏州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苏州市将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动苏州率先建成文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在江南文化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

  江南文化如何“破圈”,走近年轻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盛小云有她独到的见解。

  “上世纪80年代初,每天苏州评弹线上的听众都有一亿多人次,可以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些年,国风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评弹的粉丝也年轻化了。”盛小云认为,青年观众并不是不接受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离他们太远了。

  去年,盛小云与摇滚乐队痛仰合作,将弹词《白蛇传·断桥》与摇滚《西湖》跨界融合,诞生了全新作品《重临西湖》。两种看似完全不搭边的艺术门类的合作产生了极强的化学反应,作品在网易云上推出10天就有了上千万的点击量。这次大胆的创新,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听到了苏州评弹。

  盛小云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得走出去吆喝。传统文化不应该自己端着,而应努力去推广、推销自己。要走近年轻人,我们就必须多条腿走路,既有老听众喜闻乐见原汁原味的传统节目,也应该为青年朋友们量身定做一些适合他们兴趣和审美的艺术产品。我们现在创作的一些跨界作品,其实就是一个桥梁,让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个产品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爱上传统文化。”

  在盛小云看来,苏州评弹、昆曲、锡剧等都是江南文化中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如何去把这些珍珠设计好用好?需要什么样的辅料?应该如何包装营销?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再好的艺术都需要包装。盛小云也提到,传统文化推广策划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有关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样的人才。

  “苏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给我们搭建平台,拉近了江南文化和群众间的距离。”盛小云告诉记者。2020年12月以来,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推动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演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

  “苏州经济能够迅猛增长,吸引到那么多的外资、台资企业,和苏州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盛小云感慨道。去年12月,苏州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而江南小书场的应运而生,也是致力于以小书场撬动大经济,以小项目带动大演艺,通过小而美的江南曲艺小书场,带动大而强的文化旅游消费新热潮,全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旅游网红打卡地。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江南小剧场”建设实施意见》也将在年内制定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

传承文化之光,构建文化产业

  古人诗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江南究竟在哪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认为,当今的江南应是涵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在内的长江以南区域,但也包括江苏江淮之间的部分区域。

  从上海喊出“提高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国际的话语权”,到苏州出台《“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多地早已开始布局江南文化品牌之路。在贺云翱看来,传播江南文化,首先要构建“大江南”这一概念。江南文化是江浙沪皖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四地应当携起手来,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适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期,长三角区域更应当培养文化共同体意识,构建江南文化合作机制,让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了解江南文化,必须知道它从哪里来。”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教师,贺云翱告诉记者,江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1万年前。目前找到的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湖熟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都是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来的,这种挖掘也使得众人初步找到江南文化的根、江南文化的魂,但在江南文化的塑造方面,还应当继续做考古,发掘更多的未知,了解在这上万年的历史衍变中,江南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演化为如今的模样,知晓有哪些经验可供当今社会学习,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南文化本来就是个品牌,是1万年来无数先民的创造与积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文化底蕴挖掘出来。”贺云翱告诉记者,江南的历史文物多如繁星,江南的传奇故事灿若星辰。江南,已然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和魅力标识。发展江南文化,首先要科学研究、深度挖掘,搞清楚江南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内在动能、发展脉络,才能知晓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弘扬江南文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贺云翱以宜兴紫砂传统制作技艺为例,讲述了江南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链接:宜兴紫砂历史悠久、文化绵长,2008年被正式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库。当前,宜兴紫砂每年可以给近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创造了近百亿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当地茶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一个紫砂壶,带动了一系列产业、一整座城市的发展。

  构建文化产业,就是应当充分挖掘文化背后的智慧,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将江南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城乡建设、文旅融合、日常生活方式等相结合,活化利用江南文化,让其走出书本、走入生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贺云翱笑着说道。

  对于江苏来说,在江南文化发展中如何更好担负起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贺云翱也给出两点建议: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作为江南儿女,我们既为‘丰厚家底’而感到骄傲,也应当把江南文化接续下去、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丰厚的文化财富为我所用、为今所用。”贺云翱说道。

标签:江南;文化;艺术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