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期,无锡银保监分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无锡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专精特新”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工业的“硬实力”。目前无锡已累计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6家。32家“国家级”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很多企业居全国细分市场首位,在强链补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专精特新金融服务
“扩品、增量、提质”
《行动计划》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提出金融服务要扩品、增量、提质。
扩品——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求,完善银行保险服务产品体系,定制化的专属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增量——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不低于15%,有贷款户数持续增加,信用保险保额逐年增长;力争到2025年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非上市企业的信贷覆盖面不低于80%。
提质——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银保融合更加深入。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首贷和续贷投放力度逐年增强。
推动“小巨人”升级做强
完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升级、做强。
升级——通过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确保每年推动至少300家企业首次入选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底,推动全市争创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300家。
做强——全面优化综合金融服务,陪伴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助推企业上市腾飞。力争到2025年底,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在北交所等挂牌上市企业数量不少于60家。
推动在无锡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项下新设“专精特新贷”;有条件的银行自主开发“小巨人贷”“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保险机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建立金融服务响应机制
健全金融服务配套制度
《行动计划》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各级领导要亲自挂帅、亲切服务,当好金融顾问;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金融顾问至少为无锡分行或分公司分管负责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金融顾问至少为所属支行或支公司分管负责人;设法邀请上级行或上级公司实地走访调研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取倾斜资源、上调合作等级;建立跨部门的敏捷沟通机制,相关流程优先受理、优先处理。
单列信贷计划,实施专门的内部资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贷业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配置专项营销费用或奖金;进一步健全容错机制,深化落实尽职免责要求。
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开展特色金融服务活动
《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流程:成立部门联动服务小组,密切配合,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保障,加大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适当给予优惠定价,实施费用减免。
梳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积极开展融资对接活动;联合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辅导培训活动,密切政银保企关系。
鼓励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专营部门,组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技术领域有深入了解和服务专长的专业队伍,提高风险预判能力。探索构建科技保险共保体机制,为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
鼓励结合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金融需求,优化信贷模型,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依法合规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积极拓展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提供职业责任、人身意外以及健康养老等保险保障服务。
鼓励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提高企业股权投资可获得性、研发能力、技术优势、专利质量、团队稳定性与市场前景等要素的权重。支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创新。
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推动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培育库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金融服务。支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