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有这样一位老民警,从警38年,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奉献。他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个工作,以后回想起来,才觉得人生有价值。”他就是昆山市公安局周市派出所民警王庆丰。
王庆丰,昆山市公安局周市派出所民警,从警38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6次,多次获评“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走,我们找庆丰!”
位于全国文明村市北村的“市北警务室”,村民有事没事都喜欢来这里。“走,我们找庆丰!”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市北村人的口头禅了。
“多听、多谈、多解决”,这是王庆丰摸索出的关于矛盾纠纷化解的方法。为此,只要手头工作忙完,他就在社区跑,和群众拉家常。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矛盾纠纷化解产生独到的见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今年1月,因为噪音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的两邻居找到了王庆丰。一方说:“我在自己家里一点声音都听不到,怎么可能影响到你。”另一方则坚持认为:“每天晚上都不定期会响。”为此,王庆丰深夜到达楼栋楼道查看,发现一方的空调外机确实会不定时发出噪音,于是王庆丰找来村干部、环保部门相关人员,一起商量,及时解决了问题。
像这样的情况,王庆丰隔三差五就能遇上几回。几乎每一次,他都能通过耐心交流沟通解决问题。近年来,市北村的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9.7%。
“有庆丰在,我们就有安全感。”
市北村只有“庆丰”一名民警和几名网格员,如何打造一个安全的“平安市北”,成为王庆丰一直思索并努力实践的课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他在市北村率先建立了一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在村委的支持下,目前该队伍已多达上百人。
庆丰是老民警,但思想不老化。在干社区民警之前,曾从事过多年的治安打处工作,是一名侦查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他创新思路,整合村级联防队、平安志愿者、消防应急处置等辖区群防群治资源280余人,把“单兵作战”变成“集团作战”。
今年1月17日,有一外地男子到市北村的一家电瓶车店里卖电动自行车。他声称自己没带身份证,又刚来昆山没几天,也还没有办暂住证。店主曾经在王庆丰建立的微信群里听到过关于被盗电动车销赃的案例,于是店主把现场拍摄的卖家照片,以及卖家提供的名字上传到微信群。出于职业的敏感,王庆丰认为这人很可疑,立即赶去店里,但该男子已离开。随后,通过店主提供的照片,周市派出所的民警循迹追踪,不到一小时就将这名嫌疑男子抓获。
“有庆丰在,我们就有安全感。”村民们纷纷为庆丰点赞。
社区民警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
即使到了退休的年龄,王庆丰依然身材挺拔、精神饱满、步伐矫健有力,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他已到临退之年。“王老师,我们年轻人都跟不上你的脚步,你这颜值和脚力顶多四十出头!”年轻民警跟着王庆丰走社区,总是跟不上他的步伐。
庆丰爱和村民们聊天,他总会从聊天过程中搜集信息。前一段时间,村民都在讨论金融产品投资。王庆丰立即察觉到其中的风险,立即对村民进行防投资理财诈骗宣传,并利用“鹿路通”APP“全民心防”防范宣传教育模块让村民在互动中更加“入脑入心”。
“老王,你厉害啊,年纪不小手机网络还玩得挺溜!”村民看王庆丰娴熟地操作手机说道。
社区民警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从警38年,王庆丰身上的警服换了好几个样式。他说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但每一个迎着朝霞、披星戴月的时光都还历历在目。
作为一名老民警,王庆丰以身作则,为青年民警做好示范,因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扎实的实战技能被聘请为市局轮值教员,向民警们传授疑难纠纷调解、社区安全监管等工作经验。他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意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所领导的高度认可。
“我这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第一次穿上警服,那种神圣感至今记忆犹新;最不舍的,就是华发渐生,即将离开奋战一辈子的公安岗位。可我这一辈子,最无悔的,就是烙在身上的公安印记。希望在我退休之际,还能为公安工作略尽绵薄之力,守护万家平安。”王庆丰说。
陈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