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月6日至20日在京举办的“相约北京·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上,由苏州市姑苏区选送的苏绣、缂丝织造、桃花坞木版年画受到北京市民的青睐。
出乎主办方意料的是,款式各异、新颖漂亮的“小众”项目“盘扣”居然大受欢迎,传承人翁师傅带来的几百件盘扣作品不仅被抢售一空,不仅有北京同行赶来交流,有的“回头客”频频光顾,有的人还添加了翁师傅的微信,预付定金特别定制盘扣新品作为新年礼物。
默默无闻的盘扣达人
说起翁师傅做盘扣的技艺,要追溯到五十年前了。老翁的外婆还没出嫁的时候,就是苏州东山远近闻名做盘扣的巧手姑娘,后来,老翁的母亲、舅舅、阿姨,都子承母业。跟着外婆长大的翁世炎,耳濡目染,一不留神也成了盘扣技艺的传人。14岁时就跟着外婆、母亲学做盘扣,敲边盘纽,打打下手。当时苏州刺绣厂接到外包订单后,外婆、母亲、老翁兄妹几个就专门为旗袍做各式各样的盘扣,冬天里订单最多,最忙的时候,有时候要通宵达旦。
老翁母亲的名气大,周围的裁缝铺做旗袍和对襟大褂,都会找她做盘扣。“南社”诗人范烟桥穿的“香烟纱”长衫,范太太穿的旗袍,盘扣都是翁世炎母亲亲手做的。
可能是遗传了母亲的聪明才智,兄弟姐妹几人中间,就属老翁的盘扣技术最高超。不仅出手快,做得精,还会设计,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什么直角纽、树叶纽、菊花纽、葫芦纽、琵琶纽、蝴蝶纽、四方纽、蝙蝠纽、葡萄纽、小铜钩、大铜钩等,老翁小时候就能做五六十种。普通的盘扣只要几分钟,样式复杂的,加上设计,也只需要几个小时。
老翁到现在还记得,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熬了几夜做盘扣挣来的。退休后,老翁被家门口边上的姑苏区非遗生活馆返聘为安保人员,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非遗生活馆的日常管理。下班回家,老翁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做盘扣。外孙身上穿的真丝衫的盘扣,胖嘟嘟小手上戴的纽头手串,都是他的作品。老翁说做盘扣真正忙的是在前头,准备工作要做充分。盘扣的原材料是各种丝织物和各类布料,其工艺先把布、缎、等原料裁剪成约一寸宽的长条,经过烫平、刮浆、晾干、滚边、裁剪等工序,就可以用来编织成花式各异的盘扣了。
盘扣技艺“申遗”一波三折
盘扣又叫盘纽,也称为中国扣,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系束衣服或作为装饰物品。盘扣起源于结绳记事,唐代以后才用于服饰上,到明朝时才真正作为扣子在衣服上使用。清代是盘扣使用的成熟期,这与满族服饰文化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盘扣作为鲜明的东方元素,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大师的青睐。2012年6月,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遗名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德籍华人珊丽娜。珊丽娜和徒弟宋滔曾共同创作157个系列、2418枚盘扣,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老翁偶然在东方卫视的一档节目上看到盘扣技艺竟然是非遗项目,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区文化馆文化遗产部咨询。工作人员看到老翁展示的作品之后,对技艺传承、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进行详细了解和考察,并鼓励他申报区级非遗项目。盘扣技艺使用的工具就是平时用的尺、针、熨斗、镊子、剪刀、顶针箍等。老翁现在还在用的“宝大祥”直尺,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宝大祥”也成了中华老字号。一般来说,“盘”的工艺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结”的技艺容易一些,而且不同盘扣用料的尺寸也不一样,光是用针,就像刺绣一样分好多种。
第一次区级保护项目申报过程中,评审专家对盘扣技艺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过于“小众”,仅仅只是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值得“小题大作”;有的认为可以填补苏州市非遗保护项目的“空白”,应当鼓励。第一次申报因专家意见不统一而搁浅后,老翁并没有灰心,文化遗产部工作人员也鼓励他把加强技艺传承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来开展。翁师傅再接再厉,不仅免费带徒教授盘扣制作技艺,还应约到学校、社区开设公益讲座。2021年在姑苏区与法国枫丹白露市中法民俗文化年“云交流”、苏州市“轧神仙”民俗活动展示展演以及市非遗办“非一般”甄选铺展销中,老翁的盘扣作品一经亮相,就受到中外市民、游客的欢迎。2021年8月,盘扣制作技艺经过第二次申报终于入选第五批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翁师傅的钻研劲头更足了,现在不仅能做出400多种盘扣款式,还与姑苏区百年老校东中市实验小学签署“非遗进校园”保护传习协议,每周二次到校为师生们上课。
新年新气象。翁师傅在新年有个梦想,要把“盘扣”技艺教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方寸之地领略非遗之美,领略东方艺术之美。(图片由翁世炎提供)
宋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