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相辉映 法治双塔惠民生 双塔街道深入挖掘并借鉴转化传统法治文化
2021-12-19 19: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宁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位于古城核心区域,俗称“子城”,古往今来,双塔的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润物无声地呵护着这座千年古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如何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法治遗产?今年来,双塔街道深入挖掘传统法治文化,以涵养法治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化自信,达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的目的,打造“子城”法治名片。

从《浮生六记》到《小苏普法》

  清朝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在苏州人尽皆知,里面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双塔街道辖区内的水仙弄、醋库巷、沧浪亭、可园等地。《浮生六记》中有一段描写了沈复为朋友的50两银子民间借贷担保,因债务人“跑路”而被债主追债,走投无路之下变卖家产,也导致了其妻子陈芸病情加重。由此可见,清代时双塔地区的民商事领域就有了指导经济活动的相关法律制度。

  现如今,民间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口、外来务工群体较多,为减少民间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双塔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抓住短视频风口,推出了“小苏防诈骗”系列民间借贷风险防范手偶剧。将借贷担保、反诈法律知识及真实案例浸润到手偶小故事中,结合律师的现场讲解,用诙谐幽默的段子、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将原本枯燥晦涩的民间金融活动法律知识演绎得浅显易懂、活泼生动,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司法保护,相关活动覆盖群众500多人次,充分避免沈复式悲剧的发生。

从“吃讲茶”到“小巷评理”

  民国时期,辖区内的十全街、十梓街上有许多茶馆,经常有发生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纠纷、土地买卖、债权债务等争执的双方到茶馆里请公众评判是非,称之为“吃讲茶”。这是一种自发处理民间矛盾纠纷的方式,主要由街巷里弄中有威望的长者或办事公正的人,召集双方在一起吃茶并论理讲道。原先争议的双方把两个茶壶嘴对着对方,若在中间人的说和下化解了争执,就把茶壶嘴对朝自己并握手言欢,输的一方会主动付茶钱。

  现如今,“吃讲茶”已经演变为双塔街道的人民调解品牌——“小巷评理”,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双塔街道调委会积极发动和依靠“小巷大妈”“子城群众”等热心群众,依法调解、以德协商,让基层群众不出社区就“有地方讲理、有出路解决问题”。同时在全街道培训、选拔了10余名“法院特邀调解员”、40余名“小巷评理志愿者”及100余名“法律明白人”,打造了多个“明星调解室”“名嘴调解员”,今年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94余件。

从“东吴法学”到“法润校园”

  位于双塔街道辖区内的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东吴大学法学院。该院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并培养了一大批近现代著名的法学专家。抗战时期,东吴法学院的校友参与了著名的“营救七君子”事件,二战胜利以后,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东京审判的代表团17人中,有10位是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

  近年来,双塔街道司法所依托辖区优质的高校法律资源,联合苏州大学法学院的大学生结对辖区小学生,担任法治辅导员,并启动“法润校园”项目,通过讲述法治故事、演绎法治情景剧、参与模拟法庭、体验法治游戏、组织法治夏令营等形式,开展了10余场线上、线下普法教育,为1000余名在校生提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法治大餐”,全面提高了青少年法治意识,有效预防了违法犯罪,让法律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保护伞。

  法治如水,善施教化。下一步,双塔街道将加大传统法治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弘扬的力度,推出创意产品,注重成果转化,将法治融入生活。

  张宁

标签:双塔街道;法治;法治文化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