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深耕传统文化教育 让非遗草编重焕新生
2021-12-01 20: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顾萍萍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的种类很多,玉米皮草编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传承非遗艺术,弘扬草编文化,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以废弃玉米皮为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学校组建了玉米皮草编手工坊,每周进行两次学习,三年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平编、绞编、辫子编、包缠等基本技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如栩栩如生的小鸡,憨态可掬的熊猫,娇艳欲滴的花朵,舒适柔软的垫子,精致时尚的包包等。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玉米皮是怎么来的,学校建设了玉米种植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实践场域,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种植、施肥、浇水、拔苗、扒皮、编织整个劳动过程,真正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明白“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的含义。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专人编写了校本教材《玉米皮草编》,并且纳入了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如今,每一个孩子都掌握了一项草编技法,都知道了草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种子也深深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内心。

  为了让青少年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又组织进行了课题研究,申报了省级课题《草编劳育实践研究》,两年的草编实践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获得了市手工大赛一等奖;2020年获得了市手工坊展演一等奖;2020年获得了相城区“十佳社团”荣誉称号;发表了5篇论文;6篇论文案例获得了省市级奖;还被评为市特色学校。

  随着学科的跨界融合,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还梳理出各个学科的劳动要素,把草编文化融合进去,进行学科润劳。比如,语文学科让孩子们把草编写成作文,有13篇作品刊登在《家教周报》上,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实现了学科的同频共振。

  “花香蝶自来”,随着骄人成绩的取得,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玉米皮草编”课题受邀参加了上海教育博览会,让废弃的玉米皮实现了“华丽转身”。多年来,学校“玉米皮草编”在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引导青少年走进传统文化,了解非遗,做好非遗的“传帮带”。顾萍萍

标签:玉米皮;实验学校;苏州大学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