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27)张星星
2021-11-30 21:0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星星  
1
听新闻


匀严论书

□ 张星星

  谈笔法

  古代书论关于笔法的命题,于我们仍有价值,如“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法千古不易”“提得笔起,不可信笔”“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等,常思方能有所悟。熟练运用单一的笔法体系是第一层次;交叉、融合或分解两种及以上笔法体系并熟练运用于创作,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应当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第二个“有”是创造性的,非古法体系中的。下苦功夫可达到第一层次;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二层次;可能极少数人能够到达第三层次。

自作诗《小隐》27cm×13cm

  谈字法

  字法一题,有法而无定法。其与笔法、墨法、章法并举。佳作中,四者和则,和而不同。不同书体,不同风格,须有不同字法与之相称,不可相犯相违。字法之用有四:一则遵各字之既有规律。如姜夔举例,东则长、西则短、口则小、体则大、朋则斜、党则正、千则疏、万则密,画多宜瘦,少则宜肥。二则通矛盾之法。善处疏密、粗细、大小、欹正、长短、主宾、向背、俯仰。三则节奏分明。见于一画、一字、数字之间,行间、列间、篇间。四则自然合度。不可过于安排。

自作词《夏云峰》 33cm×27cm

  谈章法

  与笔法、字法、墨法相异,古代书论中有关章法的论述较少,也多停留在字间与行间关系的处理上。我们不能因此质疑章法的重要性,反而当审问其中缘由。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是章法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之上,已成为日常书写的行文规范,既为传统和习惯,则无需过多计较。碑版、信札、记事、诗文、经文等,均有章法规范。这与章法原指诗文布局谋篇的法则相适应。于今,我们在更多关注章法艺术性的同时,首先应该溯源,以期理解章法与传统的承接关系;其次,应当从深层面审视章法与风格、书体和形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多去思考章法的完整性,这也是成篇的必要条件。

自作诗《钓春》 24cm×27cm

  谈创作理念

  我的书法创作理念是追求道德、学养与艺术的统一,书法、学问、修养的互相推进。黄庭坚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求取技艺,更重要的是治心、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人格水准。通过读书、进学、修身,提高人格境界,道德学养充塞于内,则“有诸内而发诸外”,这样道德、学养与艺术也就自然水到渠成,臻于统一。

自作诗《夜遇拾荒》 10cm×23cm

  谈格调

  格为体,调为韵,体备形式,韵见精神,合而为一乃称格调。大治一国,小设一屋,以至礼仪日常,无一不显格调。格调有雅俗、大小、高低之别,以雅、大、高为上。格调与人关联。固一形式,创设者精气不一,便有文气,有士气,有富气,有穷气,有市俗气,有村野气,有腐气,有俭气,有盛气,有败气,乃分雅俗。凡一人之气,形貌、言语、衣冠、陈设,一一具其格调。强以为格,调不能及,终是东施效颦,固强行不能。书之格调可养,曰复古,曰避俗。体和韵胜,格古调新,方为佳书。

自作诗《清凉雨》27cm×13cm

  谈书写性

  书法的书写性应当具备以下四个特质。

  一是“活”。即要有节奏,类似音乐和舞蹈艺术的节奏。宗白华说,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活,就具备了书写性。

  二是“势”。其一要有气韵,即韵律,反映了书法作品形式构成的美。如林语堂所言:“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是气韵问题。”书法艺术的精神较为清雅,较为整饬,又较为与自然调和。其二要有力,反映了书法作品的动势之美。书法艺术的美在于动,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

  三是“气”。刘熙载云:“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气是书写性的体现。

  四是“美”。书写性要具备线的美、光的美和力的美。线的美是本体语言的美,光的美是疏密关系和空间的分布美,至于力的美,正如梁启超所言,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

自作诗《同学会》 27cm×17cm

  谈书法的变通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善通变者为英豪。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可为俊杰;倘能随机应变,就是英豪了。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通是会通,变是适变。历代善书者无不极于变通,无通不变,无变不通,变通依存。钟繇之于隶楷之变,右军、子敬之于质妍之变;褚河南、颜鲁公楷法之变;颠张醉素草法之变;宋四家之于唐法之变;赵董之于“二王”之变;明清书家之于形制之变;清季诸家之于碑帖之变。有书体之变通,有时尚之变通,有风格之变通,有技法之变通,有形制之变通,如此等等。周星莲《临池管见》有言:“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书法的变通,其途径有三:一是广泛而深入地临习历代经典法帖,能够梳理出书法的发展脉络,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技法,做到触类旁通,所谓穷之极,以变通。同时还要做好选择,甄选适合自己的进行钻研、融合,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二是深刻体悟我们的时代精神,结合时代复兴、创新和求变主题,跟上快节奏,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而歌。再以宏观视野审视当下的书法风向,不可不明辨“新变”,不可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更要有定力。三是充实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广泛涉猎,培养自己的创变精神,为书法的变通做好充分准备,启功先生“文史不通,下笔空空”是也。

《次韵欧阳先生自况诗》 25cm×14cm

  谈书法的势

  “势”字本作“埶”,后添“力”,意为带有一定方向且体现动态倾向的运动。张岱年认为“势”包括两层意义,即“形势”和“趋势”。

  势是书法艺术美的核心内涵之一,与“体”“姿”“态”“形”“状”“意”等概念颇有相似之处。势又衍生出很多词,有“笔势”“字势”“体势”“气势”“锋势”“骨势”“形势”“时代势”,有书体之势,如篆势、隶势、行草势,还有更为具象的“飞动之势”“转折之势”“偏侧之势”“展促之势”“狂怪之势”等。

  历代书法的势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汉、魏、西晋时期,书法之势的论述多是借自然美的“法象”之势;东晋至唐,多重技法之字势;宋、元至明中期,重精神之势;明末、清初代表书家作品中的字势、体势和章法之势尤为突出;有清一代,是书法的精神之势和技法之势交织期;清末、民国书家倾心于北碑之字势,重趣味和拙趣;当代书家尤重技法之势,而失精神之势。

  各书体通常呈不同的势,有纵势、横势、连绵之势等。正如康有为所言:“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周以前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至今为一体势。”字势强调每个字的姿态,但在整体中又要变化中求统一。即包世臣所谓“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曾国藩说:“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不同的行势又呈现不同的理念和风格。

  关于书法之势的运用,至少要明确“三不可”。一不可乏势,缺少势,作品就少了味道,董其昌就批评“文敏之书病在无势”。二不可多势,不可乱势,不能过度求变、一味求势。三不可孤势,如果字势、行势趋向单一,作品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弊病,也是不可取的。

《蝶恋花》 69cm×26cm

 

 

  【书家简介】

  张星星,字匀严,号应善堂,1983年生,山西晋城人。

  文学硕士,南京书房创始人,江东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论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理事,第十二届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


标签:简介;书法;笔法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