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泥塑传承人李冰——化腐朽为神奇
2021-09-29 21: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衍晖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陈衍晖)泥土,是天地间最平凡、最普通的东西。但它可以滋养植物泽被苍生,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泥塑艺术由此诞生。泥人作为泥塑艺术最常见的展现形态,造型或憨态可掬或逼真传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对虎丘泥人有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作为苏州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声煦的弟子,现年58岁的李冰有自己的雕塑工作室。绢衣泥人是虎丘泥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李冰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项目。“它身上的衣服是绢做的,身体是个小的稻草板,手和脚用铁丝绑在里面,这样它的动作就可以变化。”


凭借兴趣与热爱

拜名师坚守泥塑39年

  苏州泥塑与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因人物种类丰富多变、形象高雅细腻、刻画逼真传神的特点,苏州泥塑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也曾风光无限。

  说起李冰与苏州泥人的缘分,要追溯到1982年。

  那时,高中毕业不久的李冰在苏州博物馆认识了正在进行泥人复制工作的潘声煦老师。正是这次与潘老偶然的接触,使他逐渐对苏州泥人有所了解。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兴趣,李冰决定拜潘老为师,开始学习泥人制作。在潘老的悉心指导下,李冰对泥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凭着对泥人的这份兴趣与热爱,李冰这一做,便是39年。

  据李冰介绍,苏州泥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庙宇中的佛像金刚等神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明清时泥人制作、销售多在虎丘一带,也叫虎丘泥人。虎丘泥人长约十五六厘米,仅有实物的十分之一大小,多以戏曲创作为主。相较于天津泥人三十七八厘米较大的体量,虎丘泥人更为小巧精致,制作起来也更为繁琐。

  不同于无锡泥人多数采用模具制作的方式,虎丘泥人以手捏制作为主。对李冰来说,捏泥人全凭兴趣爱好。“做的时候我们会碰到瓶颈,会碰到想不到的东西。这个是要灵感的,有了灵感我就捏,没有就放着,不会着急把它弄完。”

  绢衣泥人作为虎丘泥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目前李冰正在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项目。“它身上的衣服是绢做的,就是丝绸做的,身体是个小的稻草板,手和脚用铁丝绑在里面,这样它的动作就可以变化。”

苏州泥人的未来

传承创新任重道远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泥人制作也更加便捷了。例如小电窑的出现,使泥人烧制的温度比较容易控制,而且可以增加强度。“烧制以后,哪怕颜色画坏了,可以洗掉再画。如果是以前,颜色画坏了就彻底没用了。”

  尽管苏州泥塑在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近年来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但在弘扬和继承传统制作手艺这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学做泥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见效比较慢,很多学徒往往中途就放弃了。”早年在做学徒期间,李冰便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了好几门手艺,包括木雕、泥塑,还有其他的雕刻。

  李冰告诉记者,因为苏州泥人不易保存且价格较贵,所以市场小、盈利少,他也只能将其作为一种兴趣,依靠其他的手艺谋生。

  关于苏州泥人的未来,李冰有点困惑,“如何让它被更多人知道并喜欢,这需要几代人不断的研究、钻研、积累经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虎丘泥人有过生动细腻的描绘,使得虎丘泥人家喻户晓,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那些传承传统文化的匠人们。他们继往开来,在古老工艺的传承之外,用毕生的精力努力探索着全新的艺术。

  “教一百个孩子总会有一两个喜欢的,这也是我现在坚持做的事,教得越多,相信以后继承的人也越多。”李冰如是说。

标签:泥人;泥塑;苏州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