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结合自身实际,胜浦街道以丰富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实践项目为导向,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新发力点,碰撞思想、激发创新活力。8月6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党史学习教育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周枫率队赴胜浦街道开展首轮督导检查,通过查阅台账、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街道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创新方式方法 学好“专业课”
胜浦街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凝聚起推动街道中心工作的磅礴精神力量。
打造“传舫讲坛”,激发学习动力。胜浦街道创新打造“传舫讲坛”,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每月为党员干部“量身定制”学习课程。“传舫讲坛”主要围绕“134——三步学习法”,一是依托一项机制促领学。借助党工委中心学习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带头示范、领学促学。二是围绕三个层次注活力。广泛邀请专家学者、园区老干部、先进典型和民间乡贤作为授课人,注入更多活力。三是运用四种形式助学习。采取课堂学习、新媒体载体传播和研讨会等形式,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
开设“胜浦之声”,覆盖学习范围。为了讲好党史故事,提升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胜浦之声”广播应运而生,其中开设的《党史故事》专栏,把“讲党史”与“讲故事”,“普通话”与“本地话”,把老、青、少结合起来,“接地气”地为居民讲党史故事,让红色精神传得更远、走得更深。街道还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传统文化、街道特色文化相结合,开展戏曲进社区活动、水乡服饰制作班、山歌传唱班和儿童红歌传唱班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拓宽红色阵地 用好“资源库”
胜浦街道通过优化供给、扩大需求,丰富“供给菜单”,普及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细落小、走深走实。
丰富宣教载体,传承红色基因。胜浦街道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节日活动有机融合、贯穿全年,抓住“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七一”期间,开展多场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街道还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教育结构、受众心理,以书法绘画、红色观影、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道德讲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对社区老中青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扩大文化资源,搭建红色矩阵。胜浦街道用活各类现有文化阵地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统筹开发、统筹利用、统筹管理,构建起“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红色阵地。一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以及文体站、党校、社区图书馆等地因地制宜设置了不同规模的“红色书屋”;二是全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馆、滨江党史主题公园、10座“红浦驿站”等阵地;三是打造新胜路东西2个“红色街区”,让红色基因更加深入人心;四是打造社区党史主题长廊、社区红色楼道等,让社区居民打开家门就能学习党史。
注重实践促学 提升“服务力”
胜浦街道始终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推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脚踏实地解群众“困难事”。街道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收集群众诉求,列出10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街道班子领导主动带头,认领挂钩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0项,并定期在“胜浦发布”平台向群众汇报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接受群众监督。截至目前,“百项民生实事项目”已启动51项,其中29项已完工。同时,街道抓住居民最关心的胜浦大桥建设、原金苑邻居中心地块、中小学幼儿园等重大民生项目建设等问题,完成动迁社区屋面渗水、污水管道改造等“民生微实事”,受到了居民好评又让居民得到实惠。
开拓创新办群众“实惠事”。街道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发扬优良传统,立足本职岗位为居民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融企惠民”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和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近500场,服务项目包括爱心理发、爱心送餐、爱心义诊、疫苗预约、垃圾分类、反诈宣传等50余项,打通为民服务的地域壁垒。开展10多场“戏曲文化进社区”活动,满足街道中老年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20余场公益活动,其中“百名专家义诊”活动13场,邀请包括九龙医院、苏大理想眼科医院的近25名专家,累计服务居民近30万人次。
当天,督导组对胜浦街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表示肯定,并指出胜浦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有力、氛围浓厚,红色资源丰富、措施扎实有力、民生实事多样、创新成效显著。
胜浦街道将进一步聚焦创新模式,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形式,注重学习实效,丰富宣传载体,规范阵地建设,回应群众期盼,以学习成效推动实际工作,切实做到学习教育和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结合胜浦传统文化,优化宣传方式,打造特色亮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细落小、走深走实,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宜霏 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