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当躺在护理院病床上的苏州工业园区湖西党员沈培青颤巍巍地接过“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这位年过九旬、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党员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他盼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为了迎接这份荣誉,沈培青早早换上了新衬衫,虽然脸上带着呼吸机,他还是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接过。看着这枚金灿灿的纪念章,回想起为党的事业奋斗大半生的经历,他无愧于这份褒奖与礼赞。
立战功入党
1949年5月,18岁的沈培青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8月,他作为一名后勤保障战士参与了解放舟山群岛战争。因是登岛作战,渔船是必不可少的战斗装备。可当时解放军只有300多条渔船,且都是行进速度慢的帆船。帆船不但受天气潮流的影响,且目标明显,容易受到国民党飞机的打击。
为了增强部队战斗力,沈培青与战友积极研究改造机帆船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给帆船加装上柴油机,让帆船的行进速度增加了几倍,大大提升了战友们登岛的安全性和战斗效率。在此次舟山解放战争中,他突出的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此后半年,沈培青都战斗在浙江沿海一线。他的排长和一些战友都在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中牺牲了,他也差点被炸死,但更磨砺了他斗争的意志。1950年5月16日,三野司令部下达了解放定海本岛的命令,战士们驾驶着他和战友们改装好的机帆船,象一支支利箭直插定海岛,全岛人民获得了解放。这次战役胜利后,沈培青因为扎实的业务技术和突出表现被授予四等功。带着这份荣誉,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支援新疆建设
解放后,出生于上海青浦的沈培青被分配至上海造船厂,勤奋好学的他虚心求教,如饥似渴地学习机械制造先进技术。1952年,为了加快新疆建设步伐,国家号召上海及全国各地大量富有活力的有为青年,赶赴新疆支援建设。怀有拳拳爱国心的他放弃上海稳定优越的生活,主动请缨去建设新疆。
来到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新疆,沈培青没有丝毫退缩,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新疆建设。凭着一手过硬的机械制造技术,他被分配至中建新疆建工集团公交处,担任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大型机械的技术维护。他攻克了工程机械技术上许多疑难杂症,1959年,作为新疆代表参加北京举办的技术革新大会。
沈培青兢兢业业扎根边疆,与同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电气技术人员蔡慧洁结婚、生子,一干就是40年。离休后,沈培青与老伴来苏州定居安度晚年。
会讲故事的“战斗爷爷”
卸下了新疆的本职工作,沈培青在苏州工业园区贵都花园又“重新上岗”。社区志愿者、楼道小组长、居民代表这些社会公益职务他样样都不落下,积极发挥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党员模范作用。
走路没有那么利索了,沈培青就成为星港学校和贵都社区的德育顾问。“小时候家里穷,下饭光咸菜,上学打赤脚,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他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少年要爱党爱国,努力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沈培青一学期至少去学校两次为学生们讲革命故事。自2005年以来,他共计在社区、学校课堂宣讲200多场,受益学生5000多人,是孩子们口中最可爱的“战斗爷爷”。
身心都献给党
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到耄耋之年的沈培青身体越来越虚弱,不得不住进了护理院,每天躺在床上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但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时刻把党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思想学习从未有一天落下。
沈培青还做通了家人工作,于2020年7月2日签署志愿捐遗申请登记表,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从上海到新疆,从新疆到苏州,无论是战士、是工程师,还是志愿者、德育顾问,71年来,沈培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把一切献给党”的信念设定为自己终生航标,以“活着树一面旗帜,倒下铸一座丰碑”规划自己的人生,他用行动践行着信仰、忠诚、奉献与无私。
(童钰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