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官公河村位于张謇故里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三面环河,共有3574人,面积3.3平方公里。村内拥有十八世纪保存下来的200多亩原生态湿地和风景优美的九龙岛文化湿地,园内环境优雅,文化品位浓,红色历史资源丰富,独具天然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官公河村充分挖掘红河文化精神,打造以“红、绿、彩”为主题的“红河党建”品牌,持续加强村党支部阵地建设,发挥先锋党员示范作用,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服务活动。深化以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治理模式,优化共创共建共享乡村治理生态。
为让广大村民朋友学法“零距离”,官公河村积极打造新阵地——法治文化公园:由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小景等载体组成,主要包含宪法、民法典等主题宣传区。法治公园内环境优美,法治文化氛围浓厚,老百姓来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使得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学法,切实把法治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村规民约作为基层基础的有效措施,官公河村将村规民约制作成山歌、小品进行宣传,并通过网格员、志愿者等入户宣传,以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切实提高了广大村民思想认识,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拥护。
官公河村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不断扩大“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队伍,不断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严禁辖区内有暴力、黑势力发生,营造邻里之间和谐文明的乡村氛围。
自“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官公河村把“援法议事”作为解决基层治理难点的“金钥匙”,扎扎实实开展好协商议事活动,创新探索了援法议事“五事工作法”,推动解决村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热点问题,有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直以来,官公河村以“红色”党建为核心,“绿色”生态为引领,“彩色”服务为抓手的治理新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活力,开创了农村社区治理新局面。认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村辖区平安不松懈,为官公河村的和谐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稳定基础。
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部署要求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海门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同开展创建指导和考核检查工作,推动区镇党委政府把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区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督促各区镇加强民主公开、法治宣传、矛盾调解、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基层自治组织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健全学法制度,推动落实村和财务公开制度,鼓励村(社区)普遍建立普法工作网络。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品牌,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大村(社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42个。
2023年,海门区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切实发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榜样表率作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崔凌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