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慈善基金会伴随“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主旋律,联系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实施“危房改造、大病助医、项目帮扶、村居建设、扶贫济困、济困助学”等帮扶项目,5年来累计资助78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充分彰显了乡村振兴中的如皋慈善力量。其中,“助医血透”和“危房改造”两个项目荣获南通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危房改造”项目被 南通市慈善总会评为“慈善救助优秀项目”,如皋市慈善基金会被南通市政府授予 “最具影响力基层慈善组织”称号,如皋市连续四届荣膺“中国百强公益慈善城市”称号。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实施“六大帮扶项目:”
一、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确保特困户“住房有保障”
2018年上半年,如皋市慈善会领导一班人在扶贫济困调查中发现,农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如皋农村吃、穿“两不愁”已普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也已基本得到保障,但一些特困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是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为此,如皋市慈善会主动与市扶贫办、市住房建设局取得联系,决定自2018年起,对全市低保户、“建档立卡户”、分散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家庭实施“慈善助推危房改造三年行”扶贫项目,每年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如皋市慈善会再分别补助新建房每户1万元和维修房每户0.5万元。截至2020年,该项目完美收官,累计出资593.7万元助推728个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改造,帮助他们实现了“住房有保障、一起奔小康”的脱贫心愿。
“我家终于住上了新房,再也不要担心下雨天房子漏雨了!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哪能住上这样的新房!谢谢、谢谢!”下原镇蔡荡村7组王福清老人拉住前来发放补助金的市领导的手感慨万分。70岁的老人没有子女,身体也不太好,家中老房子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被评定为D级危房。2019年年底,王福清的老房屋改造完毕,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以前的3间屋要倒,下雨天到处漏,粮食不好放,都淋湿了。现在国家补贴,我自己再借了一点,终于把房子建起来了,日子好过多了!”白蒲镇唐堡村27组的91岁老人张桂英,面对市领导连连表示感谢。老人中风过两次,又患有腰椎盘突出,与51岁的小儿子张国祥共同生活。有了救助后,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对此,时任如皋市委书记张建华充分肯定:“慈善会的工作卓有成效……真正助推了小康建设”。“长三角慈善论坛”《江苏慈善工作成果展览》以及中国《慈善公益报》“长三角慈善论坛”宣传专版展出了如皋市 “危房改造”扶贫济困项目的图片。
二、实施“大病助医”项目,帮助患者家庭扬起生活的风帆
通过实施“少儿大病救助”、“慈善血透助医”、“济困助医”、“健康扶贫”、“牵手助医”等救助项目,累计出资1940多万元,努力帮助低保户、低收入户和农村建档立卡户等家庭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为实施好“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帮助更多患者家庭,如皋市慈善基金会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以及与新闻媒体合作,广泛宣传《如皋市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办法》,广泛宣传如皋市慈善基金会编印的《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申请指南》,并下发到全市各镇(区、街道)和每一个儿童大病患者的家庭,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石庄镇张杨园村5组白血病患者刘鑫雨从2013年到2018年6年中,医疗总费用花去168万多元,因为孩子生病,父母求医陪护,无法工作,硬是把一个本来收入条件尚可的家庭,背成了低保户。幸运的是儿童大病救助项目,使危难中的一家得到了及时的资助。6年中,在医保报销和民政大病救助后,儿童大病救助达28.0573万元,其中一次性受助18.8007万元,他的家庭仅负担了7.0729万元,患儿在进行了骨髓移植后,病情已基本稳定。
“得知孙女患上白血病,全家人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单医治总费用就需要近80万元,而一家6口人都种田,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克服难关,挽救了我们一家。我们全家人表示衷心感谢!”当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石耀、副理事长秦玉林一行来到吴窑镇大石村14组低保边缘户家庭白血病患者石淑桢的家中时,石淑桢68岁的爷爷石建文接过19.1392万元资助金银行转账单,紧紧握住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石耀的手发出由衷感慨。据了解,单笔一次性资助一名患者19.1392万元,在全省也属名列前茅。该患者当时医治总费用80多万元,在医保报销、民政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后,患者家庭仅负担了4万元左右。在这批儿童大病资助金发送中,吴窑镇大石村14组的石淑桢和江安镇新建村23组的王天逸两名受助者的家人,分别赶制了写有“慈善善举 为民解忧”金色大字和“爱心暖人心 人间有真情”金色大字的大红锦旗,激动地赠送给了如皋市慈善基金会。
截至2021年底,如皋市慈善基金会累计受理204人次儿童重大疾病患者,发放救助金373.48万元,帮助一个个患者家庭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他们纷纷感谢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渡过难关,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三、实施“项目帮扶”,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项目帮扶是助力乡村振兴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和措施之一。为贯彻南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如皋市慈善会同如皋市老建会、农业农村局,在深入村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发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南通市文件精神 合力推进村光伏电站建设的通知》,慈善会与老建会分别出资90万元,帮助15个村各建50千瓦光伏电站。根据合作协议精神,村居在持续25年享受用电优惠的同时,可享受慈善会补助资金每年10%的收益。实施过程中,如皋市慈善会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验收和指导,确保工程质量。截至2022年10月,15个村所建项目已经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城北袁桥社区、白蒲等社区的补助资金已经拨付到位,其余正在按照协议办理村居光伏电站补助资金转账手续。
城北街道袁桥社区是乡村振兴先进村,创建项目共涉及5个,光伏发电项目是其中之一。他们在全市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中率先响应,先行先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正常程序走下来,可能3-4个月也开建不了。因此,他们简化程序,加强与施工单位合作,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光伏发电站项目的建设,实现并网发电,并顺利通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的验收,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从今年9月份起,运行3个月共发电13552度,村居消纳4992度计收益2645.76元,返网8560度计收益3346.96元,合计收益5992.72元。目前该电站运行良好,预计每年收益2万余元,实现了村居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愿望。下一步,他们将把该项目的收益作为专项资金,反哺社区低收入户及突发困难家庭的救助,不断充实村居爱心基金,让扶持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反馈社会,进一步做好慈善公益事业。
“作为基层村居,我们迫切期盼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助推之手、有力举措!” 袁桥社区的同志在总结这一项目建设时深有体会地说。
四、实施“村居建设”项目,助推幸福家园建设
针对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薄弱,影响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如皋市慈善会在加大本会资助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居基金实力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联系乡村慈善冠名基金单位,参与到村居修桥建路、安装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大大促进了美好“幸福家园”建设。
近年来,长江镇中心沙社区在积极发动爱心企业和社区党员群众捐款数百万元的基础上,努力搞好“幸福家园”建设。他们一是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志愿者队伍已扩展到500多人,他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行举手之劳,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医疗、扶贫、助困等服务,营造了社区“我为人人、人
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与7户低保户家庭、26户建档立卡户、一名低保户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三是设立“民事餐厅”。针对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增加农民负担的实际,社区创办了3个“民事餐厅”,帮助居民操办红白喜事,免费提供场所、桌凳,免费提供服务,每户只收水电费几十元。仅2019年就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1200余桌次,帮助居民节约红白喜事开销30多万元。四是成立“泉馨养老中心”。2021年,社区发动爱心居民捐赠300万元成立了“泉馨养老中心”,聘用专业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护理和照料;当年12月开始,“夕阳情”志愿服务队为社区9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早餐服务。从今年开始,“夕阳情”志愿服务队资金由江苏国胶公司“孝俤爱心基金”石材园区孝悌基金?提供。五是成立厚德爱心超市及24小时德馨书屋,号召全社区有条件的居民将家中的闲置衣物、书籍等捐到“厚德爱心超市”及“德馨书屋”,再让免费提供给社区内的建档立卡户和有需求的困难家庭。爱心超市成立至今已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衣物约1200余件,困难群体领取衣物786件;德馨书屋与如皋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现已办卡452张,24小时全天开放,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精神生活。六是设立“爱心发屋”,为全社区70周岁以上500位左右老年人发放全年每人12次的免费理发券,每年累计服务人次3000多,深受社区老人家的欢迎。七是兴建了“活动中心”。总面积近2000㎡,内设一个“百姓大舞台”和“健身”、“乒乓球”、“台球”、“棋牌”5个活动室,配置了跑步机、乒乓球桌、台球桌、棋牌桌、动感单车等多种运动器材以及4台大功率空调机,功能设施齐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前来锻炼的社区居民2000多人次,市镇及社区文艺队为居民演出10余场次。八是开辟“文化广场”。广场上,一个数十米长、弯弯曲曲的“德风长廊”里,张挂了“身边的好人”事迹图片,居民们漫步在长廊里,既愉悦了身心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每天早晨和晚上,社区健身操队和广场舞队都会准时带领广大居民唱歌跳舞、健身锻炼,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社区居民前来活动,整个社区里洋溢着无比的欢乐和幸福……
东陈镇徐湾村村民张少元成功创办福友置业公司后,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积极投入慈善公益事业,先后捐款百万元,为村居修建道路、安装路灯,资助贫困户、贫困学生,包括资助陕西省洋县贫困学生7万元,慰问本村老人等。2021年,东陈镇徐湾村村居道路提档升级,亮化工程配套实施,张少元得知后,主动联系社区书记,捐赠路灯70余套,路灯亮了,老百姓夜晚也能享受到像城里一样明亮、安全的生活环境,出行也方便了,受到家乡父老的一致好评。
五、实施“扶贫济困”项目,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对于低保户、低收入户、建档立卡户以及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困难家庭,如皋市慈善会通过及时救助和开展"情暖如皋"春节济困慰问活动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切实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中。起始于2009年的情暖如皋"春节济困慰问活动,2018年前每年出资50多万元慰问500多户困难家庭,从2019年起4年来,每年出资100万元慰问1000户困难家庭。
去年2月10日上午,东陈镇蒋宗村村民蒋海某的妻子向东陈派出所报警,称其读高中的女儿蒋某某爱玩网络游戏,常买游戏装备,近期又发现她新买了一部手机,且家里的3000元不见了,便认为女儿把钱拿去买手机了,遂在家中质问女儿,为此母女二人发生口角。东陈派出所当即安排两名民警出警,到曹家进行劝解和疏导。在这一过程中,民警发现蒋某某精神萎靡不振并呕吐,随即用警车将其送往如皋市人民医院,医院诊断她喝了农药,病情很严重,将其转至南通医院抢救,需要很大一笔医疗费用。但蒋某某是独生女,家中除了父亲、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其父亲是泥瓦匠,母亲腿部残疾,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庭经济情况不好,无奈,其父母在第一时间将家里唯一一套商品房卖掉。得知这一情况后,东陈镇慈善分会向社会发起了慈善募捐活动,筹集善款10120.99元,市慈善基金会给予救助金67115元。在与民政等多方面的共同帮助下,蒋某某得到及时抢救,已基本恢复健康,让这个不幸的家庭较好地渡过了难关。
六、实施“济困助学”项目,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圆梦大学
如皋市慈善会实施的“济困助学”项目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方面通过开展“育贤助学”活动,每年资助在高、初中学校就读的低保户、低收入户、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每人2000元,其中资助中学阶段的孤儿每人50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圆梦助学”活动,每年资助低保户、低收入户、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和孤儿被普通高校(对口职校)正式录取的大专以上的大一新生每人4000元,帮助他们圆梦大学。截至2022年,已累计出资1225.4万元,帮助10665名(次)寒门学子较好地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和圆梦了大学。今年根据南通市慈善总会部署,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一起向未来”公益资助活动。
“感谢党、感谢政府!我父亲28岁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年幼的我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是党和政府帮助我圆了大学梦,谢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 在2019年副市长张百璘和市慈善会理事长石耀一行深入村、镇登门发放“圆梦助学金”中, 家住如城街道新官村5组、被南京大学录取的孙浩楠,接过市领导手中的助学金热泪盈眶,吐露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江安镇合作村的周宇桐同学,3岁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就相继去世,年迈的成了我唯一的亲人。在“圆梦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她深情地说:“我虽是孤儿但很幸福,因为我从8岁起就受到社会上好多‘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关爱,他们每年不止一次来我家嘘寒问暖,给我送慰问金、学用品、衣服等,让我感到很幸福!”
“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我非常感谢慈善机构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解决学习费用,缓解家庭压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受到资助,我很感激。千言万语化作今后继续努力前行的动力:认真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做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新一代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奉献力量!”2021年“圆梦助学”活动中,受到资助的家住白蒲镇文著社区16组大学新生李净和家住白蒲镇邓杨村29组大学新生钱炎,分别向前来发放助学金的市慈善会领导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和好好学习的坚定决心。
通讯员: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