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月7日,国网南京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黄震又一次来到新街口变电站外,再次仔细检查半个月前完成的电缆接头,确认困扰新街口地区配电网的“顽疾”已被彻底治愈。这个持续了七年的“精密外科手术治疗”项目的背后,是南京电力人的多年坚守和接续努力。
“手术”方案未获通过
为了支撑南京新街口商圈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从1987年开始,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设置了新街口、洪武、丰富、淮海路四座变电站,而且国内率先实现了百分百电缆化可靠供电,20多年来全力保障了这一重要地段的安全可靠供电。但是岁月流逝,这些“血管”会老化,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意外。2014年6月3日,10千伏华联2号线新街口变电站至1号环网柜段,因外力破坏造成线路故障,导致部分地段停电。因地下电缆老化严重,且多处遭到外力破坏,零星抢修已达不到挽救条件。南京供电公司经过两次紧急抢修后,无法恢复正常用电,只能紧急从最远的淮海路变电站新放1回电缆供电。2014年底,经过公司运检部、项目管理中心、配电室等专业人员的认真摸排、研究后决定,解决方案定为开挖通道,将整个地区(17.43公里)电缆全部以旧换新,彻底解决问题。
“方案制定后,却因电缆开挖作业面过大、地下管网复杂等因素,会导致新街口交通拥挤、带来安全隐患,被市政、交管等部门直接否决,工程未能如期顺利进行,新街口地区供电只能由淮海路变电站远距离的临时线路供电。”国网南京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吴峻恒介绍。
永不言弃,“手术”方案终于获批
南京公司从未放弃对新街口地区电缆线路改造的想法,2015年开始,新街口商圈30条超过20年运行年限的老旧电缆进线整体改造工程被提上南京供电公司的重要工作日程。配电室、项目管理中心开始马不停蹄地收集地下管线资料,提前向市政、交管、城管等单位报备,并制定了详细的道路开挖、交通组织、文明施工等的合理方案。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南京市政府准许开工的批文,并于2018年做好施工准备,正式开始对四座变电站30余条老旧出线电缆进行逐步改造。
新街口地区的商业密集度为中国十大商业街之首,1600余户大小商家星罗棋布,日均客流量达到40-50万人次,地下网线丰富,自来水管、污水管、燃气管道与电缆线路交错,中山东路、汉中路等重要主干道在此交汇,还有慈悲社、螺丝转弯、东铁管巷等各类支线错综交杂,地面上每天车水马龙,不允许封闭道路进行电缆开挖等施工工作,只能小范围分路段逐步推进工作。
“手术”难度十倍于其他区域
为确保安全,南京公司决定先试点改造洪武变和淮海路变的14条7公里长的出线电缆。“在办齐各类开挖施工手续后,我们终于在2019年4月从洪武变电站开始施工,因为交通压力和人流量过大,不得不避开高峰时段,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有效施工时间,在这里敷设一根电缆线的时间和难度相当于其他地区的10倍。”配电运检四班班长施志强介绍。
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复杂,大型挖掘机械进不了小街小巷,只能用人工方式开凿路面,速度慢,工作量大,“这是我工作近40年来最难的一次施工了,看着新街口这么漂亮的灯光,再大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来自南京远能栖霞工程有限公司的电力工人刘勇经历了这次电缆改造项目的各个环节,提起这次施工他直呼不易。
施工的这三年,为了不给居民出行带来困扰,只能选择在夜间和凌晨施工,“这边的电缆沟比较狭小,只有半米多深、40公分宽,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工人只能猫着腰在里面一点一点的清理淤泥,我们一队20个人,一晚上只能清理30多米,差不多4吨渣土。”高中兵说,在30几度的夏夜,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能拧下一斤的汗水;在零下十多度的冬季夜晚,伸手都觉得冷,几个小时下来,工人身上都是热气腾腾。
“中华第一商圈”更亮了
新街口地区的繁华及较高的供电可靠性要求,电缆盖板设计的比普通的电缆盖板沉重一些。“这里不仅人流、车流量大,而且很多小巷子,改造工程实施中,很多地方起吊车无法到达,而改造工程中需要移动旧电缆盖板数量众多,人工搬动费时费力。”施志强说,“我想起之前班组自主设计的简易起吊装置,经过反复试验,简易盖板起吊器应运而生,在小街巷派上了大用场,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施工噪音的产生,对道路通行影响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021年12月20日,新街口地区四个变电站的30条出线电缆全部完成改造,提升了南京配电线路精益化管理水平,给“中华第一商圈”的稳定、可靠电源供应带来更大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新街口商圈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精密外科手术治疗”终于圆满结束,困扰新街口地区电力线路的多年“顽疾”终于解决了。(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