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的元宵节 应该这样“闹”
2021-02-25 22:1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锋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今天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了,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对于江苏人来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花灯、吃汤圆是最主要的元宵民俗,但除此之外,在江苏各地,还流传着很多其他元宵民俗。

江南江北,火树银花不夜天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用绝美的文字,记录了那个繁华熙攘、满城花灯的浪漫元宵之夜。从保留至今的大量史料中,我们可以还原江苏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梦似幻的元宵之夜和丰富多彩的赏灯民俗。

  拥有千年历史的南京秦淮灯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之一。“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东晋习凿齿诗),从六朝以来,无数个元宵之夜,暮霭四合,华灯齐放,秦淮河两岸火光倒映,宛若白昼。《正德江宁县志》载,明代中后期每逢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乐,上下四旁,缀以华灯,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明清之际,南京还出现一种悬挂彩灯的灯船,往来穿梭于秦淮河上,“薄暮须臾,灯船毕至,火龙蜿蜒,光耀天地”(余怀《板桥杂记》)。

  万千灯火不夜天,疑是瑶池在人间。苏州富甲天下,这座城市的元宵节自然也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元宵节还没到,苏州街头就摆开了灯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苏州本地艺人制作的花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南宋文人周密给出了“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的评价。

  在无锡,崇安寺灯市、甘露灯会曾盛极一时,赏灯人群摩肩接踵,狂欢通宵达旦,灯彩艺人将惠山泥人装饰在花灯上,体现出浓浓的无锡地方特色。清代和民国年间,常州元宵灯会集中在府城隍庙、鼓楼、觅渡桥、青果巷等处, “甘棠桥,对鼓楼,鼓楼对着庙门口。镫镫镫,镫镫镫,灯来咧,灯来咧……”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唱出了常州小娃娃元宵玩灯的欢乐心情。徐州的元宵灯会曾在南门大街、察院街、大同街、车站广场等处举办,爆竹声声震耳,火花簇簇炫目。在徐州民间,还流行一种有趣的元宵“面灯”,形似莲花,以棉花做灯捻。孩子手提面灯玩耍,灯中豆油燃尽后,还可以将面灯当点心吃下。

全民狂欢,上灯元宵落灯面

  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更要“闹元宵”。在传统民俗图谱中,元宵节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

  《清嘉录》记载:“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等地,传统元宵节,在看灯会的同时,人们还会开展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等各种文艺活动,喧嚣达旦,人潮熙攘,节日的热闹气氛被推向顶点。

  元宵的民俗有动也有静,“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番脑筋的活动。苏州、南京、无锡等地的传统灯会上,有很多贴有谜语的花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猜中者,能获得墨块纸张、毛笔砚台、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赠品。南京学者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中对文人“射虎”场景描绘得极其生动,宛在眼前:“万头攒动,聚影一灯,忽然有悟,高声请问,则群耳倾注,或拍手狂噱……”这种“打灯谜”活动不会随着元宵节而结束,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到入夏才结束。

  江苏各地还出现过祭猛将、迎紫姑、照田蚕、放田财、舞火把等和元宵相关的民俗,但大多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著名民俗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教授看来,看灯会、玩花灯、猜灯谜、闹元宵等元宵核心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元宵节的独特意义。如今,看灯会不仅可以现场看,也可以线上看;猜灯谜走进了中小学,培养了很多“小粉丝”;花灯制作技艺成为传统非遗……他认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元宵民俗在当代得到了有效的传承,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锋

标签:元宵;花灯;元宵节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