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秦淮区获悉,位于科巷66号的科巷菜场在历经了半年改造后,近日终于露出全新面貌,以集美食零售、文化休闲、果蔬生鲜、社区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商业空间——“科巷新市集”的新身份重回大家视野,1月28日开门迎客,启动试营业。

据介绍,科巷菜场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十大城市十大菜场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居民要求的不断提高,菜场主动求新求变,期间通过两次改造提升自身功能,管理更加规范,环境更加整洁,2016年8月被评为南京市“老字号”品牌。在人们对果蔬生鲜的品质以及对购物体验越来越关注的今天,商超、电商、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兴起,给作为像科巷菜场一样的传统农贸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同时结合秦淮区委、区政府对科巷地区功能性要求的不断提高,2019年11月,明商投资控股集团作为科巷菜场的主管单位,与联威公司就科巷二层房产完成租赁,整合科巷菜场一层原有资产共同打造。
作为秦淮区2020年度民生实事、城市有机更新以及“四新”项目,项目团队紧抓区位特点,洞悉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在设计规划、招商运营等各个方面做足了功课。提升改造后的“科巷新市集”共两层,建筑面积约8000㎡。一层为社区新商业街区,二层保留传统菜场功能,力求让科巷新市集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品质生活解决方案的社区商业中心。
全新的科巷新市集处处藏着老南京的城市记忆,手绘的老街墙面、垂挂的“水八仙”水墨纱幔、诉说着科巷近百年历史的浮雕墙以及随处可见的老物件元素,文化在不经意间从生活中透了出来,展现着最秦淮的市井烟火。
科巷新Logo由三部分组成,主字体“科巷”两字笔触厚重有力,体现了科巷在历史上作为武科举营盘驻地的文化沉淀感。图形设计上以老南京市井街道和科举文化元素为灵感来源,演变出“巷”的艺术造型,线条从视觉上由中心向外发散,寄予了“科巷”成为城市市井文化中心的愿望。“新市集”三个字以新中式印章形式篆刻在旁,寓意着“科巷”走向新的篇章。
升级后的科巷新市集不仅环境提档升级、引入优质服务,更填充了极具引流力的商品内核。一层市集部分,除了回归的CoCo都可、紫燕百味鸡、袁宏亮、鸿福面馆外,更有小杨生煎、名创优品、罗森、杨国福等连锁品牌的进驻,再加上Nowwa挪瓦咖啡江苏首家线下实体店和花店的融入对整体空间氛围的优化,这样的品牌组合,对于流量的保证不言而喻。二层菜场部分,原有商户也悉数回归,从蔬菜、菌菇、禽蛋、豆制品,到品牌肉类、水产、海鲜,再到熟食、半成品加工、面点、干调粮油......能够充分满足日常家庭餐桌消费的各种需求。

科巷新市集在改造之初,就以争创“国家标准化社区商业示范项目”为目标, 真正将利民、惠民落在实处,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与快捷。通过学习调研江浙沪片区多个优秀社区商业项目,以及方案前后十余次修改和专家会审,“社区工坊”终于落地。在这里,不仅有居民日常生活中需求的月嫂、保姆、保洁等各类家政服务,家电、水卫器具的维修养护服务,还融入了配钥修锁、干洗缝补、快剪等生活服务,并设立了老年助餐点,力求让“社区工坊”成为周边百姓最省心、最贴心、最安心的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已成功取得中国社商委授予的“国家标准化社区商业示范项目”的称号。
科巷新市集以五星级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服务配套为标准,实施智能化系统全覆盖,建立“智能管理中心”,其中包括:溯源电子秤、商户多功能信息屏、客流统计系统、电子测温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实时销售数据统计系统等。专设农残检测室和垃圾分类处理房,专人检测上传数据,分类工作实施到位,真正做到食品安全有保证,垃圾分类出成效,让消费者的菜篮子拎的更加放心、更加健康。每个蔬菜摊位边都设有菜叶收集垃圾筐,让垃圾分类工作更便捷、贴心。
作为“新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紧跟最新热点也是科巷新市集团队的重要任务。位于市集西南门入口处的一台可降解塑料袋自动贩卖机就引得不少人围观,据了解,目前可以通过答题的形式来免费获取塑料袋,既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更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科巷,调动年轻群体消费潜力,特地规划了科巷新市集网络直播间,后期将会挖掘特色经营户,开展直播试点,将“单向购买”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激发消费新活力。
临近春节,根据市、区各级关于鼓励留宁过节的号召,科巷团队提前预判、积极响应,“三步走”担起重任。第一步“多留人”,立即摸排、动员一、二楼商户继续开摊,做到春节期间不闭市,除夕至初五正常营业,时间为9:00—15:00;第二步“稳保供”,鼓励商户在往年备货的基础上增加储备,并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测定价,确保菜价平稳,供应充足;第三步“重防疫”,为了避免手动测温可能出现的人群拥堵情况,全场利用电子测温和智能监控,高效掌握防疫动态,出入口均安排人员做好佩戴口罩的提醒工作,配齐消毒洗手液、一次性口罩等防疫物资,常规开展定时通风和一天两次的场内消杀。同时为了降低进口冷链带来的风险,杜绝进口冷链食物入场,把好源头关。让每一位“原地过年”的市民都能拎好“菜篮子”。
通讯员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