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派玉雕泰斗宋建国先生数年打磨、倾情创作的大型玉雕山子《天地昆仑》问世。天地之中,巍巍昆仑,巍然耸立,华彩毕现。《天地昆仑》这件巨构,在我看来,在整体造型上遥追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高古神韵,在构图布局上展示了精神图谱式的叙事理念,在创意创思上讲究天地之间的大开大合,并经营位置,巧作安排,充分展现了作者力图通过大型玉雕作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元素的初心。相信正如宋建国先生自己所言,这件作品必将会成为其玉雕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放眼世界,玉雕者有之,然崇尚“人玉合一”者,恐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礼记·聘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中国的士人和知识分子素来对玉器玉石有着无上的尊崇;孔子“比德于玉”,民间藏玉、赏玉、品玉、论玉亦蔚然成风。玉石文化犹如一条高贵华美的纹理,深嵌并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也起到深远的影响。
《天地昆仑》整体造型雄浑大气,因势取形,其形制遥追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高古之风,与《卧虎》《野人噬熊》等中国古代经典雕刻异曲同工。一方面,玉雕创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作者巧借石势,稍加雕琢便神完气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天人合一”的道家美学理念,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的绝佳表达。另一方面,《天地昆仑》通过体现儒释道文化中的神意瞬间以及神话传说中精彩篇章,整体以写意创思加以表现,这是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也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凸显,更是独属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表达。
《天地昆仑》取材经典,在文化叙事和精神图谱布局上包罗万象,有移步换景和广角多维的“散点透视”,全方位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恰如一幅《中华文明源流图》,让观者游走在其中,沉浸式地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佛地经论》有言:“先世相应所有余事,名为本事。先世所受生类差别,名为本生。”“本生”即世尊释迦牟尼佛还未成佛,仍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敦煌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即以壁画形式讲述了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故事,其表现形式从单幅构图发展到连环画式构图,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向僧俗大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佛教的源流和发展。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禅宗迄今仍有《禅宗源流图》存世,以图像叙事清晰地描绘了禅宗的法脉传承和演变历程。《天地昆仑》在布局上借鉴了敦煌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以及《禅宗源流图》的精神图谱式的叙事理念,以“游观”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中华文化路线图,将诸多神话传说巧妙地融为一体,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创造、奋斗、团结等精神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文化图腾”和精神寄托。
《天地昆仑》作品以“盘古开天地”统领全局,从鸟瞰的视角,诠释天地精神和民族史诗。一双强劲有力的大手将整个玉石扒开,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其“大开”之感,出人意料。作品侧面主体是“伏羲始作八卦”,以“玉雕立体国画”的形式创作而成,将国画创作的艺术理念巧妙地运用到玉雕创作中,在内容上讲究天地之间的大开大合。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言:“分合乃是大宗纲也。有一副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分合”即“开合”,“开”即开放,“合”即合拢,“开合”指在逐物有致和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变化,从而给观者一种大气、舒畅之感。作品周围雕刻了春夏秋冬、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代表“洛书”的神龟、代表“河图”的龙马以及群山、大河、嘉木等内容;作品背面的主体是“儒释道”三家聚于一处,周围雕刻了飞龙在天、瑶池相会、飞天乐舞等内容,《天地昆仑》在创作上充分对传统造型艺术予以继承何弘扬,“后羿射日”的造型与洛阳龙门石窟的“力士”雕刻同构;“夸父逐日”与南京六朝石刻中神道石柱的力士同像,“女娲补天”造型与大同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型相似等等。可谓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天地昆仑》整体作品气脉通畅,韵律十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造型、布局上都取法乎上,立意高远,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元素、中华文明源流图谱,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是当下强调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毋庸置疑,《天地昆仑》新时代玉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惊世之作和传世之作。
作者:尚荣,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