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诗的战友
2024-07-28 20:2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剑明  
1
听新闻

  大约两年前,我邀约四位外地爱写诗的战友来南京聚会,并欣然带着他们参观了江宁“台想昭明”“天印樵歌”两处景点。那时,南京出版社刚出版画册《金陵四十八景》,是明至清的(四卷本),有图有文,我便买作礼品赠送战友。那天,比对着这些图示,我绘声绘色地讲了景点故事——

  相传,南朝萧统的父亲萧衍镇守襄阳时,乘南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萧统被立为太子。萧统爱文学,在江宁湖熟镇东北角秦淮河边的梁台上建造了一座读书楼,引来许多文学之士,他们欣赏这里的自然景色,常聚集论说诗词典籍,纵论古今。后来竟然编出了《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是萧统死后谥号,所以,后来人们称此处读书台为“台想昭明”。江宁百姓称之为“太子台”或“昭明台”。南宋咸淳年间,又建“昭文精舍”,元代改称“昭文书院”。汤濂有诗云:“帝子空古今,书台无兴废。学者苟宗之,斯文应不坠。”它是江宁“湖熟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元代的遗址如今尚存。如今,这里是游客口中最具人文色彩的景点之一。

  兵心仍少年。我们一众文艺老兵,不辞辛苦登上了方山。东山镇东南的此处“高山”,“形如方印”,故曰方山,也叫天印山。眼前身后,树木郁郁葱葱,自然景观与佛寺文化、人文风俗交相辉映。战友们纷纷赞不绝口,和古人一样,“采薪归去闻赓唱,互答相酬兴不阑”。

  江宁的战友说,昔日我们机场当兵,听惯了飞机轰鸣;今天我们山中交游,似能听到樵夫打柴时婉转美妙的歌声。我答,樵夫打柴的歌声,或许正是“天印樵歌”的由来。魏晋南北朝以来,方山即为游客寻胜探幽之地,墨客骚人常会集于此,留下的佳句与名画不计其数。隋代杨广有诗《谒方山灵岩寺诗》:“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平郊送晚日,岑岭落远阴。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在诗人的笔下,同是佳景美地,却往往美得不一。江宁方山,以独有美景留下众多诗作,更留下诗人的缤纷情意。有游览诗助兴,有临行话别景,有离愁遣怀情……提及出自方山脚下的离别诗,谢灵运的《邻里相送至方山》可谓其中实至名归的翘楚,“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明写方山秋夜月明之景,实则抒发诗人外出赴任的离愁别绪。

  冬日行舟景,一纸归乡情。南朝诗人何逊,冬晨返乡途经方山,近乡情更切,心中也生怯:“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他笔下的《下方山》深情款款,咏天印樵歌,抒闲适心情。而乾隆“南巡轶事”中也写过《方山》:“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河下水悠悠。贺循迎得因张闿,曾几分裨克复谋。”方山景、求贤心,溢于言表……

  古时的方山,草木茂密,常闻樵夫纵情放歌的回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在明人史谨眼中,这如诗如画的景致,既是古金陵的“天印樵歌”,也是一曲诗人心声。而在明代诗人朱之蕃的妙笔下,“天印樵歌”之美,则成为一首汇合“丁丁木韵”“隐隐歌声”的幽谷奇唱。这或许就是他编绘画册《金陵四十八景》的动因所在。

  江宁佳景如诗如画,百闻不若一见。我的战友们退休后应邀来到南京,以“诗画相聚”为题,行走江宁,诗兴不减,又留下许多期待,相约十年后再来。这真是值得一记的诗意佳话——

  一群战友达江宁,天印山前忆昭明。诗话新篇咏千古,人文不尽一方城。

  梅雨襟期战友情,方山十里听黄莺。秦淮水岸传佳话,满眼风光集大成。

标签:江宁;方山;战友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