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①|王莘:谱写《歌唱祖国》永恒颂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在歌咏活动中,王莘认识了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等人,并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教歌指挥训练班,学会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成为歌咏团积极的组织者并担任指挥。路上全是路障,游行队伍与军警对峙着… …王莘爬上梯子,指挥大家高唱冼星海的《救国军歌》 :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 … ”随着歌咏团的歌声,整个游行队伍都跟着唱了起来。’ ”无锡荡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若茗告诉记者,王莘用一生在歌唱祖国,由王莘作曲、钱伟长作词献给母校荡口中心小学的校歌《今日幼苗,明日栋梁》 ,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立志成才。

图10.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②|程默:用镜头生动记录中国革命重要历史时刻

翻开《新华日报》,1956年9月13日和1982年7月27日的老报纸上,都刊载了新华社记者程默拍摄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照片,记录下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在会议上的珍贵瞬间。箱中有百余张135底片,程京京惊奇地发现,这是父亲尚未发表过的延安时期作品,呈现了程默在1943年到1947年间拍摄的大量延安军民生活照和肖像,以及转战陕北的影像。“程默对党忠诚,热爱革命事业,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2.pn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③|王家乙:从秧歌剧演员到“金花之父”

“而立之年,父亲登上银幕,主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桥》 。不惑之年,父亲拍摄出反映新中国‘人美、情美、歌美、风光美’的《五朵金花》 。花甲之年,父亲依然用那双善于发现细节与美的眼睛,通过电影《小字辈》 ,赞美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年轻人… … ”电话那头,在女儿王晓莲的娓娓道来中,其父王家乙璀璨辉煌的一生缓缓拉开帷幕。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余泳认为, 《五朵金花》虽然拍摄于60多年前,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给今天“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地域色彩的选择和民族风情的表达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创新塑造模板。(除《新华日报》版面图,其余照片均由王晓莲提供).

高清大图

  • 图9.jpg
  • 图10.jpg
  • 2.png
  • 图12.jpg
  • 图13.jpg
  • 图10.jpg
  • 图13.jpg
  • 图13.jpg
  • 图12.jpg

新闻报道

W020240325833230492183.jpg

本报启动融媒体新闻行动——致敬宝塔山下的江苏文艺人

走进一个时代,见证一批匠人,感悟一代风华。3月25日下午,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指导,江南时报社策划推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致敬宝塔山下的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正式启动。江苏文艺人群体是延安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红色江苏”不可或缺的部分。[详细]

图15.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延安十三年”,他们谱写中华文艺恢弘史诗

走进一个时代,见证一批名家,感悟一代风华。即日起,本报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专栏,聚焦1935年至1948年延安时期的江苏籍文艺人,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新华日报史的交融结合中,追寻他们的红色足迹,丰富该群体的相关研究。聚焦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再现永恒文艺经典、丰富“红色江苏”内涵、彰显江苏文化自信。实际上,奔赴延安的江苏文艺人群体,是“红色江苏”中绕不开的命题,希望通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补上“红色江苏”和“江苏文脉”中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详细]

图9.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①|王莘:谱写《歌唱祖国》永恒颂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在歌咏活动中,王莘认识了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等人,并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教歌指挥训练班,学会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成为歌咏团积极的组织者并担任指挥。路上全是路障,游行队伍与军警对峙着… …王莘爬上梯子,指挥大家高唱冼星海的《救国军歌》 :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 … ”随着歌咏团的歌声,整个游行队伍都跟着唱了起来。’ ”无锡荡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若茗告诉记者,王莘用一生在歌唱祖国,由王莘作曲、钱伟长作词献给母校荡口中心小学的校歌《今日幼苗,明日栋梁》 ,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立志成才。[详细]

图10.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②|程默:用镜头生动记录中国革命重要历史时刻

翻开《新华日报》,1956年9月13日和1982年7月27日的老报纸上,都刊载了新华社记者程默拍摄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照片,记录下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在会议上的珍贵瞬间。箱中有百余张135底片,程京京惊奇地发现,这是父亲尚未发表过的延安时期作品,呈现了程默在1943年到1947年间拍摄的大量延安军民生活照和肖像,以及转战陕北的影像。“程默对党忠诚,热爱革命事业,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详细]

2.pn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③|王家乙:从秧歌剧演员到“金花之父”

“而立之年,父亲登上银幕,主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桥》 。不惑之年,父亲拍摄出反映新中国‘人美、情美、歌美、风光美’的《五朵金花》 。花甲之年,父亲依然用那双善于发现细节与美的眼睛,通过电影《小字辈》 ,赞美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年轻人… … ”电话那头,在女儿王晓莲的娓娓道来中,其父王家乙璀璨辉煌的一生缓缓拉开帷幕。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余泳认为, 《五朵金花》虽然拍摄于60多年前,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给今天“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地域色彩的选择和民族风情的表达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创新塑造模板。(除《新华日报》版面图,其余照片均由王晓莲提供).[详细]

attachment_17150550656872.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④|彦涵:将信仰的力量注入刻刀中

“有一天当我逝去之时,我会含笑像烟火一样迸裂开来,留给人世间最后的美丽与辉煌。”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在完成作品《迸裂》后说出的话。怀着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记录历史的信念,他与刻刀相伴一生,创作出众多触动人心的版画作品。他就是在逆境中“被打得趴在地上还要战斗的战士” — —彦涵。与此同时,彦涵在“敌后方木刻”专刊中创作了许多木刻连环画,这部分报刊插图和木刻连环画虽然幅面不大,但数量很多,并具有很强的时事性,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革命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详细]

图10.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⑤|舒强:三导《白毛女》 一生戏剧情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 ”今年3月27日晚,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上,熟悉的《北风吹》旋律再次响起。由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团长、 75岁的森下洋子饰演的“喜儿” ,轻盈地旋转跳跃,带领两国观众重温《白毛女》经典记忆。据《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介绍,新歌剧《白毛女》的导演、作曲、演员中都活跃着江苏文艺人的身影。“ 《白毛女》的故事一直留存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经由无数艺术家的雕琢与打磨,依旧在每个时代中散发着璀璨光芒。[详细]

图12.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⑥|马可:把民族的怒吼谱成抗日的战歌

“咱们工人有力量!”烽火岁月里,从开封到延安再到东北,他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一首首富有时代特色的革命歌曲从他笔底流出,传唱于长城内外。毛主席给鲁艺的师生们讲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讲了提高和普及的关系,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走出“小鲁艺” ,走向“大鲁艺” ,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用群众的语言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可能正是《白毛女》成功的精髓之一,也是父亲在他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矢志不移的追求。  (江南时报记者钱海盈).[详细]

图13.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⑦|华君武:延安岁月成就传奇人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际,华君武的挚友黄嘉音送给他一本《西行漫记》 。书中描述的中国西北地区,尽管贫瘠,但官兵平等,人们乐观积极且怀有崇高理想,尤其是那里有真正抗日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书对华君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他毅然决定前往延安,追求自己的理想。华老的人生经历,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一位艺术家应具之信仰、责任与担当,亦可深刻体悟到艺术与时代、与人们之间的紧密关联。[详细]

图10.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⑧|阿甲:新中国戏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红灯”一盏,探索戏剧的创新之路… …阿甲( 1907 — 1994年) ,原名符律衡,江苏常州人,当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戏剧家、导演。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在《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一书中称其为“探索京剧现代戏的杰出代表” 。至此,我向往延安的愿望总算实现。据陈军《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一书及《延安日报》资料显示,延安鲁艺平剧研究团正式成立后,阿甲担任团长。针对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戏曲界乃至整个戏剧界盲目套用外国戏剧理论指导创作的倾向,他不迷信,深入探讨论述民族戏曲的独特性,正确借鉴外来理论经验。自此,阿甲对中国戏曲艺术深入的思考得以哺育更多文艺爱好者。[详细]

图12.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⑨|瞿维与寄明:红色伉俪共谱辉煌乐章

瞿维是歌剧《白毛女》的曲作者之一,寄明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作者。这对作曲家伉俪生于江苏,识于延安,于琴瑟和谐中,共同为抗战解放、为新中国的音乐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瞿维一生共创作40多部大中型作品,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从1958年开始,响应陈毅为人民英雄纪念碑8块浮雕创作交响乐的号召,创作了管弦乐总谱《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 ,被列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据女儿吴方方回忆,母亲为了创作专程从上海赶到厦门采风,听“支前小英雄”讲述冒着炮火给解放军送饭送水、站岗放哨、查电话线等英勇事迹,她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一段曲调,成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初的旋律。[详细]

图13.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⑩|“团结就是力量”是这样“吼”出来的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 ” 1949年9月9日,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胜利闭幕,翌日《新华日报》刊登的《为建设新南京干杯!》报道中,详述了当年南京市委会、军管会及人民市政府在会厅设宴招待大会全体代表的欢庆场景。席间,众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雄壮歌声响彻了整个会场。《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介绍说: “ 1937年,为了参加革命,有着强烈爱国心的热血男儿牧虹来到延安,进入鲁艺文学系二期学习。牧虹之女赵姗姗说: “我认为延安是他们革命文艺工作的起点,在延安鲁艺的学习、锻炼,为他们日后的创作打下了牢固根基。[详细]

图13.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⑪|卞之琳:浪漫诗人铸成战地记者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海门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不朽之作《断章》 ,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位“新月派”代表诗人的浪漫细腻。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一生出版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1938年的一天,这位瘦弱文人踏上了奔赴延安的路程,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勇敢地冲上抗日第一线,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重要的文学作品。而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90年始终不改一口海门腔的卞之琳,怀着江海般广阔的胸襟,以其精巧细腻的笔触,波澜不惊地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故事和他丰富曲折的一生。[详细]

图13.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⑫|庄言:以画笔描绘如火如荼的烽火岁月

1937年,在西安通往延安的泥泞小道上,一群人一边走一边高唱着革命歌曲,庄言就在这支队伍中。当时,很多有志之士来到了延安,让这里成为中国的“红色摇篮” 、革命者的精神家园。“庄言应该是延安时期唯一没有停止过对油画探索的画家了,他创作的油画也是现在为数不多可以让我们研究延安时期油画发展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战时期延安油画创作的空白。庄言作为新中国早期杰出的油画家,为画坛和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独特贡献。[详细]

图12.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⑬|陆定一:党和人民的宣传员

定义的提出者,是一个被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于心的人— —陆定一。“这是陆定一第一次投身救亡宣传,同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凤凰出版传媒副总编辑、作家王振羽曾多次前往陆定一故居,他表示: “陆定一用犀利的文笔撰写大量进步文章和诗歌,比如有‘红色散文’之称的《老山界》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陆定一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继续投身抗战宣传工作。1996年5月9日,战斗在宣传最前沿七十余载的陆定一与世长辞,他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详细]

图10.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⑭|麦新:用鲜血和生命磨砺“大刀”之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催人奋进的曲子激励千万军民英勇抗战。音乐作武器《大刀进行曲》响彻抗日前线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首红色歌曲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在延安期间,麦新先后担任过鲁艺音工团研究科副科长、延安作曲者协会干事会干事、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执委、鲁艺音乐系书记,是延安当时群众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42年3月30日《新华日报》第2版刊登的《延安动态》中写道: “延安作曲者协会于二月廿三日假鲁艺俱乐部举行一年来工作总结及改选,麦新主席报告,吕骥指出今后工作着重研究,提高创造技巧。麦新是无愧于人民的好儿子,他自己没有留下子女,但却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和后来人。[详细]

图12.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⑮|莫朴:丹青不渝 展画笔绘时代长卷

茫茫黑夜中,灯光把悬挂在墙上的党旗照耀得清晰鲜红,宣誓者们的拳头高举,面对党旗,庄严郑重地宣誓… …在画家莫朴的油画作品《入党宣誓》中,明亮的灯光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以燎原的星火划破夜的黑暗,照亮了全中国。1933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莫朴与画家沈逸千共同倡议,组织了中国美术界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 ,开展全国性宣传巡展活动。国家画院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评价,莫朴的油画《清算》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它第一次以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展现出觉醒了的中国农民参与历史创造的时代画卷,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之先河。[详细]

图9.jpg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⑯|孟波:抗战之歌从胸膛喷涌而出

抗战期间, “中山舰”在长江上惨遭日寇轰炸,当军舰开始缓缓下沉时,舰长与全体战士站在甲板上高唱起这首战歌,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多年后孟波又回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之所以选择‘梁祝’ ,纯粹出于对音乐的理解— —小提琴纤细、柔软的特性,很难表现大炼钢铁这类题材,但表现‘梁祝’这样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反倒相得益彰。何占豪对孟波的去世深感悲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忆及《梁祝》的诞生过程,他说,当《梁祝》初稿完成审查时,孟波发现没有“化蝶”内容,何占豪他们回答说: “新中国的青年不信封建迷信那一套。[详细]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