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莲:忆峥嵘寻初心,文艺先辈精神薪火相传
2024-08-14 22: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王晓莲:忆峥嵘寻初心,文艺先辈精神薪火相传

  “一提到《五朵金花》,大部分人耳熟能详,却鲜有人知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创作者身上又有哪些值得说道的人生经历。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后人,读完《王家乙:从秧歌剧演员到‘金花之父’》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激动。”近日,电影艺术家王家乙的女儿王晓莲告诉记者,“江南时报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系列专题的推出,宣传了众多江苏文艺人的艺术贡献,细述了他们走向延安的人生经历。利用文字和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名人并非一蹴而就,他们也需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

王家乙与《风筝》的法方导演罗吉·比果

 

  王晓莲表示,接受采访后,她似乎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日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不时涌现在脑海中。在她眼里,父亲既像导师又似朋友。

  王家乙自1948年后一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晓莲后来也进入长影从事编辑工作。“我经常和父亲讨论剧本创作,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表现手法,他都会分析得很透彻。父亲不时会推荐一些电影,并告诉我这些作品优秀的原因。我们在家经常进行业务探讨,在影片创作方面,他就是专家。”王晓莲的语气中,不自觉地露出对父亲的崇拜之情。

  在《王家乙:从秧歌剧演员到“金花之父”》这篇报道刊发之后,王晓莲对父亲执导过的影片进行了回顾。除了《五朵金花》,《风筝》也是她多次向记者提到的。1957年,电影《风筝》由中法联合拍摄。这样一部以“促进不同国家少年儿童之间的沟通与友谊,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主题的小众电影,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儿童彩色故事片。

  “《风筝》在筹备阶段,需要找到一位懂法语的中国导演。父亲曾在上海震旦大学读过书,系统地学习了5年法语,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导演中实属罕见。因此,他被选为中方的编导。”王晓莲透露,《风筝》大部分戏份都是在中国拍摄的,起初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拍摄效果不尽理想。但在中法两国编导的不断交流与共同努力下,经过多达15次改写,以“孙悟空”神话作为文化亮点的创意终于获得双方一致认可。

王晓莲夫妇与尼高尔夫妇合影

 

  2019年,曾在《风筝》中扮演法国小妹妹的尼高尔来到中国与王晓莲见面。“尽管我们此前互不相识,但见面后却丝毫没有陌生感。我们面对面交流,即便语言不通,也倍感亲切。我想,这是情感的延续,是父亲与法国摄制组友谊的延续。”王晓莲回忆。

  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在王家乙执导的影片中,总能从剧中人物身上看见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正如他在《五朵金花》中强调的主题思想——“爱他们、爱他们生活的社会”。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和灵感,是王家乙从影一生遵循的原则。王家乙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倾诉着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旧为民众所喜爱,他的创作思路被当代电影人学习,成为标杆。

《风筝》总摄影师寄给王家乙的新年贺卡

 

  “我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通过媒体将一些背后故事传播出去。江苏像我父亲这样的文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在不同行业,贡献过自己的光与热。”王晓莲感慨,“每一篇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的报道我都会看,这个专题从新颖的角度让当代年轻人对老一辈艺术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所坚持的文艺思想得以发扬和延续。”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标签:父亲;风筝;影片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