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莹:扎根人民,艺术才有生命力
“每次说到江苏,我们全家都觉得特别亲切、温暖。”日前,马可的女儿马海莹向江南时报记者说。
“江南时报作为江苏本地媒体,对江苏籍的延安文艺人进行追忆和研究,视角新颖,非常吸引人。短视频也让我印象深刻,画面和声音的加入让报道策划更有冲击力了。”马海莹是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作为老一代人民艺术家的后人,她时常有一种紧迫感:“我们作为江苏文艺人‘二代’,和父母一起生活过,仍然了解一些事情。等我们都说不动了,大家能知道的就更少了。能有被采访和报道的机会,我们都非常高兴。”
1969年8月,马海莹(时年15岁)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前与父亲合影留念
马可11岁时考入徐州培正中学(现徐州五中),在这里度过了青春期。马海莹向记者说,进入中学后,父亲的爱好和追求更加多样。他喜爱体育,在铜山县(现徐州铜山区)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得过网球冠军;他爱好文学,曾获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他热衷于探索新奇的世界,把自己的小屋布置成一间实验室,做各种物理、化学小实验,亲手给姐姐配制雪花膏;他还拉得一手好二胡,《光明行》《空山鸟语》是他最喜爱的曲子。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教育家郑培心曾回忆他和学生马可交往的情景:“我们办‘艺波音乐会’的时候,他常来参加活动,当时他才十几岁,坐在屋里的一角,很不显眼。马可是拉二胡的,他刚开始拉二胡时,弓法和指法不太正确,我就给他纠正,他很谦虚,听了我的话。”
“今天的我为父亲的才华和勤奋精神感到骄傲,但在小时候我只记得清晨经常被他写作时的哼唱声吵醒。当我揉着惺忪睡眼爬起来时,常看到父亲脸上带着专注和激情,沉浸在创作之中。”马海莹说,“刚满15岁时,我要去到遥远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父亲却没有说什么。但他那一反常态的沉默和并不自然的微笑,却让我感受到了刻骨铭心、无比深厚的父爱。”
马海莹兄妹五人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马可日记
在兵团的几年里,马可在日记中经常提到马海莹,起初表现出担忧、思念。当她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环境,能够积极努力地工作后,马可才放下心来,为女儿的进步感到欣慰。
“有次,连队有位文化干事写了首歌词,问我能否‘请大音乐家马可谱曲’,我就把歌词寄回了家。”马海莹回忆,“没想到没过多久,父亲就把谱好的曲寄给我,说是给我的生日礼物。很快,这首《兴安岭也栽上了浅水藕》就传遍了我们连、我们团甚至其他师团。”
几十年后,一些素不相识的兵团战友结识马海莹后常会脱口而出:“啊!是你父亲写的‘浅水藕’!”
“好的艺术作品就是有着这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对此马海莹感慨万千。
“我们时常说要学习老一代人民艺术家的经验。我认为‘马可精神’并非代表我父亲个人,而是一种情感。党培养出的艺术家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心,我们应该学习。”马海莹说,父亲留下了不少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发表至今它们大多已有七八十年,现在仍被广泛传唱,有深厚的影响力、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恰恰表明了这些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深深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
“徐州马可合唱团、马可艺术团里都是一群因为热爱音乐聚在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马海莹说,团里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花钱创作、购买演出服装,去外地演出时自己支付路费,不计较得失,发自内心地想去探索和传承父亲的道路和精神。“我认为这些人身上透露出的责任感和担当也体现出江苏的文化氛围。父亲如果了解现在江苏的情况,应该会很欣慰。”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