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千山万壑,时光阻隔,我们终将在文字里相遇。
一年前,我有幸拜读了陈平先生的散文集《平淡是真》,即被他的文字和深情打动。一年后,又读到他的新作《生命里的故事》书稿。此前,已经在他微信朋友圈陆续读到《生命里的故事》书稿中的部分文章,他的每一个文字都饱含对父母的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感染了我,迫使我在最快的时间也给自己父母去个电话。这次,怀着一份敬意与仪式感,我选择了完整的一天专门阅读,不被打扰。我迫不及待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却又感觉读得很慢,因为这次阅读给了我更深刻、也更深沉的生命体验。
陈平先生笔触细腻、温润、质朴、清新,优美的语言闪动着灵性之光。全书仍然以“情”为底色,在率性而为的文字中透出他底蕴丰厚的学识与震撼心灵的感染力。他将人文与自然融于一体,不刻意运用技巧和手法,自然大方,洗尽铅华,是“真佛只说家常话”。他下笔处,有幽默诙谐,令人开怀;有点到为止,启人思索;有嬉笑歌哭,使人长叹。他不露痕迹,着手成春。
哲学思维弥漫在陈平先生的生活细节里,亦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中。他的文字直白而有哲理,书中的66个故事都来自他的平淡生活,却个个富有深刻哲思,充满美学张力。我很好奇他文字的魔力来自何处。《生命里的故事》中有天地情怀、人生感喟、人情温暖、灵性润泽,更有自然、平淡、自由、快乐与超然的生命舒缓,它是文学世界与心灵世界的跨越与融合。平常的生活,通过他的心灵浸染与情感升悟,再次回归质朴天然。我难以言说其中的奥秘,因为只一张口,就说不全,也说不尽。
正如他在第一章《故事主角》的题头里说:“父母终究是我生命的过客,却始终是我脑海里的常客,也是《生命里的故事》永远活着的主人翁。”他用12篇文章,深情回忆他与父母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在《父亲95岁》一文中:“离元旦钟声响起还差10个小时,父亲终究没能取得95岁级别的马拉松入场赛资格,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一捧灰。因为父亲是高寿离去,所以,我努力用轻松一点的笔触,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和致敬。”全文不着悲字,却让人无比伤感唏嘘。在《最后的牵手》一文,他将父母70年的平淡生活,通过一件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滴故事,深深烙上那个时代亲情和爱情的美好印记,让人相信爱情永恒,真情永在。
再如《温暖遇见》一章中,透过陈平先生的笔,我们认识了陪伴他童年时光的小奶奶。小奶奶自21岁守寡便没有再嫁,终生伴青灯,独守寂寞,小奶奶的故事注定是沉重的。但是,小奶奶对待生命坚强不屈,对待左邻右舍善良友爱,陈平先生满腔热情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和讴歌:“小奶奶始终往明白处活,所以,小奶奶的生命是干净、简单和清透的。不过,小奶奶毕竟不是神仙,老朽的身躯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剥蚀,在90岁高龄的某一天终于化为尘埃,回到了土地里,或许,那才是她生命最终的渴望和归宿吧。如今,抖落岁月的风尘,小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依旧是生动的。”陈平先生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对小奶奶不公命运的不平与悲凉生命的悲悯。
陈平先生的文字就像是穿越灵魂的旅者,带着我们去追求心灵的自由。他在第三章《闲情雅致》里说:“一个人如果想要豁达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愿做人间逍遥客,从此江湖无故人’应该成为一种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细腻有趣的笔触下的那只狗、那只羊、那只猫、那只鹅、那几只捉蚊子的蜻蜓,乍看上去是茶余饭后的说笑,实则反映了从20世纪走来的那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他在荣休以后深刻的思想升华过程。
陈平先生长期在省级机关工作,荣休以后的第一个春节不再需要加班和值班,他很快切换身份角色并华丽转身,去帮助儿子遛了7天的宠物狗。在《梦龙和随变》一文中说:“40多年前,我为了生存的需要,曾经当过羊倌。40多年后,为了生活之惬意,也为了从灵魂深处回归自我,又当起了狗倌。嗨,花甲之年的人生乐趣,应该就是如此吧。”这是他在人生转场后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他此前还曾经和儿子环太湖遛过狗,“环太湖”意味着按每小时步行7.5公里计算,一天走8小时,绕太湖湖岸线一圈需要7天时间才能走完393.2公里的全程。在他这个年龄,这件事既不可思议又令人神往。但他认为,“环太湖”遛狗行为的核心要义不是遛狗本身,而是他对待生活、生命态度的转变,是一次思想与观念的超越与升华。
透过陈平先生幽默的文字,又可见其豁达的胸襟与向上的生命态度。在奔赴托克逊县老8号金牌拌面店的途中,导航把他误导入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本是一件让人十分懊恼的事,而他却在《奔赴托克逊县老8号金牌拌面店》一文中这样说:“这个插曲如现代版《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装满了西域风情,网红点似乎被抹上了一层海市蜃楼般的玄幻色彩,每个情节都有趣,都令人心动……”还有,在他住院禁食的48小时,因饥饿难耐,先是对一粒达喜药片也细嚼慢咽,如同他小时候将父亲捡拾到的一粒花生米掰成两半一层层地吃一样;再有就是趁护士不在,咀嚼纸巾以慰唇齿之苦。他先是为没有掩饰住喜形于色的微笑而故作镇静,再是面对惊恐万分的护士难掩丝丝尴尬。只有有趣的灵魂才能将深埋在记忆中的往事与“此在”一一勾连,以超越苦难的姿态从笔端轻松倾泻。这种生命态度和超然姿态令人敬仰。
《生命里的故事》中即便是对树木花草的描写,亦处处浸透陈平先生与父母、姊妹间的浓浓亲情。他在第六章《一方净土》题头中说:“坐在阳台那棵来自老宅的枣树下,守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不仅为生活而活,也为超越自己而努力……”他时常面对阳台上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自然感怀,静默悟理。在这一章,他共写了《心灵的田园》《深情的依恋》《两棵桑树》《心中的那片稻田》等9篇文章,这些文章或在近于实录的笔调中充盈诗性灵光;或以物寄思,质朴悠远;或游于物外,境界超拔。在《又到丹桂飘香时》一文中写道:“丹桂飘香时,格外地美丽动人,它让我沉醉其中,让我对生命充满敬意,更让我触景生情,想起远去的父亲,因为这个时节曾经是我和父亲的团圆约定时,也是我和父亲的生命约定时……”他坐在桂花树下品茶小憩,却无心赏花闻香,完全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在这一章,我看到他在和家人购买蜂蜜时,不买偏爱的槐花蜜而买枣花蜜,因为“我亲眼看到蜜蜂在阳台的枣花上采蜜,这瓶枣花蜜有可能就来自阳台上的那棵枣树”,而那棵枣树来自老家的老宅。阳台上的桑树他不愿拔除,因为“这棵桑树可能是大雁南飞时从老宅带来的”。修剪仙人掌、仙人球次次扎破手指,他也不舍丢弃,因为仙人掌是母亲捡到的,仙人球是大姐送的。阳台空间有限,已经挂果不多的葡萄树他不愿替换成新品种,因为那是父亲留下经典照片的背景墙……满纸的花草树木,却又无关花草树木。
感性和理性,天赋和勤勉,从来都缺一不可。从陈平先生的《平淡是真》出版到《生命里的故事》书稿完成,是一年的距离。生命有限,故事无穷。他笔耕不辍,深情凝视;他热爱生活,直面人生;他纯粹深刻,通透平静。《生命里的故事》不只是陈平先生的人生映衬,更是他的心灵与生命的镜像。
美好的文字都饱蘸情感,期待陈平先生更多精彩故事与世界共享!
(写于2023年11月15日 南京)
作者简介:周飞,江苏如皋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已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