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脉清明 涵养文化自信
2023-04-04 22: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东海  
1
听新闻

  4月的首个周末,南通如皋谢女士外出踏青时,专门采摘了一些柳树嫩叶,用来做杨柳摊饼。吃杨柳摊饼消灾远祸,这是她打小记在心里的一个清明习俗。

  4月4日,在南京工作的媒体人李先生向单位请了假,准备回河南老家祭祖扫墓。对他而言,清明祭扫是不可割舍的“情愫”,多年来从未间断。

  “屋檐滴水,点滴不移。”清明节的文化习惯,随着一代代复制沿袭,在华夏大地传承千年,早已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血脉和言行之中。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时代变化,在传承赓续中赋予清明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清明文化溯源:三节相融合一,人文自然兼容

  在中国传统节日“图谱”中,清明节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节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

  清明节是上巳节、清明节气、寒食节三方面因素的合而为一。上巳节(三月三)非常古老,节日当天人们前往水边祓禊,以求吉利而除不祥。同时,上巳节也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的恋爱、促婚配的意用。寒食节起源于汉代的山西太原一带,其节俗内容是禁火与祭祀。唐代时,寒食节被推广到全国,盛极一时。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人用来标识物候、分别季节、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坐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在这个季节,中华大地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黄河流域气温变暖,雨水增加,百物生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学者指出,清明节形成过程,是在儒家伦理支配下,对远古以来遗留风俗的扬弃与选汰。具体来说,当祓禊和“会男女”的习俗逐渐被儒家伦理过滤掉之后,上巳节就在唐宋之际让位、合并给了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给“清明节”贡献了名字,其对物候的关注也促进了清明节审美自然、踏青郊游的诗性人文。寒食节禁火、祭祀的内容便成了后来清明节俗的重要内容。

  清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清明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丰富文化价值:滋养艺术创作,增进向上向善

  清明节俗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早已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而深湛的文化价值。

  越过悠悠岁月,清明节俗本身已经化身为文化符号,并促生了众多的艺术精品,成了艺术家陶冶精神的家园、生发创作的源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介之推不言禄》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清明上河图》是古典书画压卷之作;杜牧《清明》等诗歌经久传诵,仅《全唐诗》中关于清明的诗作有三百余首,宋元以来的清明诗词、祭文更是难以计数;到了现当代,与清明相关的现代诗、散文、研究性文章亦是层出不穷。有学者称,回望清明节日的一路烟雨,从诗到词,到曲艺小说,到书画佳作,确有“山阴道上行”的“应接不暇”之感。

  清明节俗所体现出的慎终追远、孝亲敬祖,这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奋斗意志有着重要意义。在古时,祭祀介之推之忠诚,进而推广至祭祖,不仅士大夫祭祖,更是要普及到“士庶”百姓的最基层,这必然将“忠孝”观念和行为推广及社会的任一角落,对于强化家国一体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下,清明节俗不断变化、丰富,清明家祭逐渐扩大到当代社会的先贤祭祀与先烈纪念,引导人们尊亲敬祖,培厚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

  清明节俗中踏青郊游等娱乐活动,蕴含着人们亲近自然、活跃向上、激扬活力的生命诉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人们相聚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开展清明诗会等文化活动,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亦是一种值得经久传承的文化精粹。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守正创新,赓续革命情怀

  弘扬清明文化,传承清明节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义不可估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21年底,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绘就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在国家大力推动下,社会各团体、单位纷纷开展追思前人、感怀先贤的文化活动,将传承弘扬清明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跟随时代和环境变化,对清明文化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成为一种鲜明趋势。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倡导文明、绿色、无烟祭扫,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清明文化,用鲜花代替纸烛去祭祀和寄托哀思。今年清明节,我省扬州等地各墓园全面釆取禁止焚烧纸钱并启动应急预案举措,各墓园祭扫秩序井然。让祭扫更“文明”、让清明节更“清明”,文明祭扫正在成为一种全民自觉。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渠道体验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掀起了“云”端寄哀思的新潮。日前,徐州开通了“徐州市96444殡葬公共服务平台”清明网上祭扫平台,倡导市民通过网上献花、寄语等方式,缅怀故人、寄托哀思。

  清明节来临之际,各地缅怀英烈、纪念英雄的气氛日渐浓厚,追忆红色历史、追思忠骨英魂等活动蔚然成风。在江苏,各团体、各单位组织的红色学习教育活动纷纷开展,人们涌入各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化地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坐落于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从3月30日至4月3日期间,共接待了团队50余批,共1万余人,日均接待超2000人。

  天地清明,春山可望。将“清明时节雨纷纷”动人诗韵镌刻心田,将家族先辈、社会先贤、革命烈士的奋斗情怀融入血脉,在绿色自然、锦绣山河的怀抱中,我们必将迈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实步伐,点亮美好未来。

  (江南时报记者 张东海)

标签:清明;传承;清明文化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