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落下一粒爱的种子
——读蒯天的小说《蒲公英》有感
2022-12-30 11: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群  
1
听新闻

  蒯天老师是一位拥有众多光环的文化名人,而我则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小乒乓球教练。按照常理,我们不会走到一起,更不会走得太近。

  但蒯老师因为业余时间爱好打乒乓球,于是就有了认识他的机缘。

  相识只是缘,不是份。因为很多人有缘无份。而我的份,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一位读者对于一位作者的敬重,或者说是一位喜欢文学的人对于另一位文人以及文字的仰慕。

  我对文学不能算是情有独钟,勉强算是略有爱好。前些天,蒯天老师在他工作室,送了我一本他的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蒲公英》。

  读书是需要心情的,心不静,读不进。我白天忙着一球馆的孩子,近几天晚上回来,又被牙疼折磨。一位牙医朋友帮我拔了牙,人瞬间轻松了,又适逢休假,就认真拜读起了搁置床头的蒯老师的《蒲公英》。

  我很好奇,小时候蒲公英在乡村田间随处可见,平常无奇,有什么可写的呢?我像是被绳牵着吃草的小牛犊一样,一页一页慢慢翻开去。

  久久未看到蒲公英的影子,不免有些失望。直到主人公刘文新海外归来,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从文革年代到改革开放,历经坎坷身世、饱受曲折遭遇的主人公刘文新,就是一颗随风飘零的蒲公英。他在那个年代身不由已,被迫远走他乡,最终功成名就,回国投资。不正是他无论身处何方,仍然根植故土、心系家乡、胸怀祖国的写照么?

  小说的高远立意让我耳目一新,立刻激起了我丢失多年的静心阅读的兴趣。

  随着八十多个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的粉墨登场,历史画卷在眼前渐次铺陈。小说对于人物形象塑造颇为成功,特点鲜明,立体丰满,性格迥异。有政府要员也有农村干部,有无赖地痞也有校长、老师,有俗家僧人也有农民、商人、军人等等。其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运用恰当,符合各自不同身份和地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小说人物的性格成长合乎逻辑发展,人物的命运安排合乎情理,人物的情感冲突强烈深刻。有小人物、小事件、小矛盾,更有大环境、大时代、大背景。置个人于家庭之中,置家庭于社会之中,构思巧妙,多线串联。有人物的情欲和伦理的纠葛,也有人性冲动和理性的斗争,明暗交替,相互攀升,精彩纷呈。

  小说中的各种转换体现了蒯天老师对文理的驾驭能力游刃有余。生活场景转换自如流畅。主要依托男、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动,通过回忆过往和现实当下的双线并行,给读者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包袱”,增强了悬疑感和耐读性;人物关系转换自然无痕。路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夫妻,夫妻变成路人,有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更有纷繁交织的社会关系;感情转换真实贴切。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把个人的爱恨和情仇置于特定的铺设之上、特定的关系之中、特定的场景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正是因为千丝万缕的各种转换牵引着内在的脉络,突现出人物命运的抗争,人性的毁灭和沦陷,感召和觉醒,无不跃然纸上。

  随着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推进,在逐渐延伸的故事之中,娓娓道来。小说的文字叙述风格而言,除了小说固有的特点除外,对景物的描写具有诗情画意,独涵诗的韵味,又见散文的清新优美。对于特定场景之下人物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的描摹极具画面质感,更像是在生活的舞台上表演的一幕幕戏剧,兼容了戏剧的诸多特点。其中父亲写给儿子刘文新的千字文家书,深厚的古文功力可见一斑,犹如繁星点点之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熠熠生辉。我惊叹蒯天老师对各种文体的运用自如,对各种艺术手法的驾熟就轻之余,得知他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成就和建树时,才觉得理所当然,更是心悦诚服了。他创作舞蹈诗剧《云港云》荣获第四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最佳编剧奖,创作的电视文学剧本《囚殇》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大型电视纪录片《西部新发现》获“北京电视艺术奖春燕奖长篇优秀纪录片奖”,散文《蓝蓝的北方》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中国故事》获“《文汇报》报告文学奖”,中篇小说《人生困兽》获“《中国故事》优秀作品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经历了风雨考验,泯灭的或未泯的人性都赤裸裸接受拷打。作威作福的姜江曾经作恶多端,在“从良”的路上回头修行,在回头的路上被他的同路人送上黄泉;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李忠,在浑然不觉中无可奈何地夺人所爱;依恋旧情的刘文新,几十年苦等苦盼,盼来的却是移情别恋。蒯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美好,也看到了很多美好的毁灭。个人的前程被时代的浪潮吞噬,父亲的尊严被难以挣脱的苦难践踏,爱情的忠贞不得不向艰难的生计屈服。广阔的天地之间,纭纭众生,无一不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无一不是历史烙印的再现。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之中,理想和现实的交错之时,挖掘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纵深内涵。

  小说共20个章节,一目了然地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前后经历,世事之沧桑。下部则是围绕女主人公徐春莉乐于助人的爱心有序开展各个事件,像珍珠一样巧妙串联。

  回头再看,蒯天老师选取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长途汽车站作为徐春莉主要的生活背景,是非常睿智的。因为那个年代,这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和事上演的无限可能。

  徐春莉帮助过失散的孤儿,临盆的产妇,濒临绝境、自寻短见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的爱心拯救对象之中,徐文新只是其中一个偶然或者必然的对象,只是这个对象有了反哺社会的较大作为而已。从这一点上来说,女主人公徐春莉才是蒲公英的暗指,才是蒲公英的隐喻。她乐于助人的举动,点点滴滴,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渗透进社会之中,像是旷野之上,洒向大地,洒向人间的一粒粒爱的种子。此后,种子生出种子,花接着开花,爱传递着爱。在蒯天老师的笔下,爱在延续接力,生生不息。

  所以,宽恕是小说中宣扬的人生信条,对于社会的不公,对于生活的摧残和嘲弄,受害者没有怨恨,没有发泄,没有报复,而是选择了原谅和宽恕。物质匮乏的年代,政治洪流裹挟之中,那些被扭曲的人性,在爱的感召之下,开始追悔思过,改过自新,踏上重新救赎的历程。

  小说的结尾以女主人公病情危急告终,结局没有言明,是没有结局的结局。其实结局不必言明,也已经不再重要,给我们留下的是心灵的震颤和无尽的思索。

  大地广袤无垠,人的生命终将跌入尘埃,卑微弱小,如同一颗蒲公英。但它的花开之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变成新的种子,孕育新的生命。

  历史不会遗忘,风也会知道——那里曾经落下过一粒爱的种子。

  作者王群系江苏省散文学会理事,连云港儿童文学会副秘书长。连云港市育萌少儿乒乓球球馆创始人,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报刊和杂志

标签:老师;蒲公英;小说
责编: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