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如雪写禅——读赵溅球《洞庭秋月》(四联画)感赋
2022-03-11 16: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洞庭秋月》(四联画)是赵溅球乡土系列的代表作之一,斯作于2012年9月荣获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展一等奖。品赏斯作,心埃尽洗,物我交融。画作的主体意象为洞庭湖畔秋月照耀下的如云苇雪。秋末冬初,千朵万朵素葩在秋风中摇曳,如棉如絮,如盐如雪,如歌如吟,以清姿装点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洞庭夜色。苇花的动反衬了秋夜的静,苇花的素洁映衬了月光的明澈。洞庭湖是画家的故乡,那春水碧波、锦鳞鸥鸟、芳芷杜蘅仿佛化作一种无意识沉淀在记忆深处,陶铸了赵溅球的画魄诗魂。根根芦杆,片片苇花,击空之鸢,逐浪之鳞,出没之舟,化为了画家的艺术灵源。

  芦苇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心折。它不择滩渚,不择肥脊,不争时令,年年月月在泽国之滨沐雨迎风,飞花舒叶,看到苇雪,你一定会想到春日嫩芽的芬芳,夏日娇姿的鲜妍,秋日素葩的高洁,而今在霜风中展示高华的素颜,湛放生命的清辉,编织朦胧的旧梦,吟唱岁月的沧桑,铸就生命的永恒。画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如云苇雪营构成一片清幽的禅意。

  在苇花深处,停泊着几只不知经历多少年多少月冲波逐浪的渔舟,舱门或开或闭,渔舟或大或小,竹篷或完或残,让我们读出鱼米之乡岁月之沧桑;而船窗上悬挂的几件衬衣,让我们想见日暮归来的渔者,让我们想象渔民“君看一见舟,出没风渡里”的生涯,也吟诵起司空曙的诗句:“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江村即事》)一种超逸之思油然而生。

  芦花苇雪如烟似雾,或淡或浓,或深或浅,或疏或密,粗看纷繁芜杂,细品繁而不乱,一根根的苇杆,一片片的苇叶,一朵朵的苇花,一堆堆的苇雪,都是用挺劲的中锋、妍逸的侧锋写出,用独特的皴法描绘,是那样婀娜多姿,生动传神。明与暗的光影变化让我们感受到芦花的素洁,月色的晶莹,沧波的浩渺,这种表达效果无疑是油画技法的运用,似见印象派的影子。然而,这还是一幅兼工带写的中国画,中西画法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主体情感的丰富与幽微。你看这些如烟似雾的苇丛,无序而有序,有序而无序,以生命的本体、自然的形态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与这片苇云浑化为一。

  从如烟似雾的苇雪中可以读丰富的联想,这里萦系着画家的旧梦:少年时代曾从苇荡中掏虾捉鱼、观花赏鸟,春日看苇叶如少女的清姿联袂起舞,夏夜载满一篓鱼虾从苇荡归来,秋夜谛听苇花沧波的低吟细语。芦笋渔虾养育了画家健壮的身躯,芦姿苇絮奉献给画家诗意的灵源。看似柔弱的苇杆,不择土地的肥脊,不怕暴雨狂风的摧袭,这不正是画家坚毅意志、殉道精神的写照吗?不正是故乡人民的化身吗?不正是诗魄画魂的渊薮吗?清幽的月光,素洁的苇雪,浩渺的沧波,构成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洞庭月色图,让我们在静谧的画卷中读出诗意的苍凉,和谐的幽韵,无我的禅境。《洞庭秋月》如诗,如歌,如舞,化作牵萦故乡的缕缕情丝。品此佳构,感慨系之,赋之以诗。

之一

月光如水洒湖天,一片芦花似素烟。

刹那清姿成永驻,故园幽梦总缠绵。

之二

不争膏壤远凡尘,鸥鹭栖居自在身。

一任荣枯呈本色,铅华落尽见清真。

之三

湘灵鼓瑟奏瑶章,白露蒹葭水一方。

帝子不知何处去,霜天高迥立苍茫。

之四

维舟苇荡远尘音,谛听萧骚细语吟。

春去秋来千百感,芦花如雪写禅心。

之五

万缕清辉净素襟,振衣千仞上高岑。

苇塘飞箭仙姝舞,鱼跳莺啼奏雅琴。

左思《咏史•其五》:“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洞庭秋月》局部

标签:乡土;洞庭湖畔;画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