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之十九
2022-02-27 21:0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之十九

言恭达

  ▲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是对全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文化贡献。“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和”文化始终唤醒中华民族全民觉醒的文化信仰。从尧舜时代的“协和万邦”“燮和天下”,到春秋时期管仲发出了“和合故能谐”的“和”文化先声,为中华民族“和”文化价值的实现搭起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制定了基本规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本,从社会伦理、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也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先发生于氏族社会,成熟于先秦奴隶社会,发展到汉代有了新的内涵。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认为“天”是“理”“道德”或“心性”,这就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崇尚“和谐”与“中庸之道”。从孔子、孟子一直到宋明理学,发展到王阳明的“心学”,他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反对“言过其行”,主张“以知为本”。“圣王合一”是内圣外王合一,即天人合一,此为儒家的人格理想。中国文化儒、道、释合一,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教治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司马承祯提出修身七个治要——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乃最高的终极关怀。因此,信仰是人生特殊的价值需要与精神依托。当今社会存在多种危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的冲突……自身心灵的冲突就是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是“灵魂没有安顿”。因此,人格理想的追求就是解决心灵的安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敬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通过提高人们作为“人”的内质品德而贡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可以通过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质本性方面贡献于社会。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哲学以及它们“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人类社会。

  ▲中国书法蕴含的人格理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家心灵与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它是引导社会创建集体人格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精神诉求。中国古代对书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思想源是老庄的“天人合一”,其审美意趣是“虚静”“坐忘”。因此,当代书法的历史使命是中国人文艺术的“元语言”,融合时代精神去构建当代书法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

  ▲与东方中华农耕民族亲近土地的“天人合一”观相反,西方民族的航海与游牧导致了“天人相胜”观,人与自然对立,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西方讲“科学”,我们讲“哲学”。反映在艺术审美体系上,西方求“理”,我们求“神”;西方艺术讲“再现”,中国艺术讲“表现”……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成两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

  ▲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在空间上都具有民族性,在时间上都具有时代性。吴昌硕谈艺时,有诗云“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是“敬天爱人”。历代优秀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有载沉载浮的人生阅历,但济国济民的入世情怀、文化自觉的品质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标签:天人;中国书法;中华文化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