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让功臣画像悬挂在封建王朝最高荣誉殿堂
2021-12-06 22: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我国封建王朝实行的是“世袭制”“家天下”,江山是属于某一姓某一人及其子孙的,别人都在为这个某姓王朝卖命打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也曾出现一些开明皇帝十分注重处理好与为自己打江山、守江山的臣子们的关系,对他们封官许愿、重金犒赏是一个方面,也有同时注重在精神层面予以激励褒奖的。这其中,封建帝王为有功大臣制作画像并配以赞词,将功臣们的画像置于殿宇台阁中悬挂供奉,让他们进入国家最高荣誉殿堂,就是一种十分高明的统御术。

  一.两汉的“麒麟阁”与“云台阁”

  汉宣帝刘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因匈奴归降大汉,皇上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令人画12名功臣图像于未央宫的“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他们分别是霍光、霍去病、张安士、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有:“初,(赵)充国以功德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赵)充国,乃召黄门郎杨雄即(赵)充国图画而颂之”。说明赵充国、霍光等人的画像不止一次被悬挂在了未央宫中。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政权,使刘姓汉家政权得以“中兴”、香火赓续。在光复汉室过程中,刘秀主要依靠手下最得力的28员战将。公元57年,汉明帝刘庄即位,到了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将洛阳南宫的“云台阁”辟为国家最高荣誉殿堂,命人画出这28位大将的画像,将其悬挂在“云台阁”,以供人们瞻仰学习,激励国民斗志,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为冯异、岑彭、贾复三人合传,《后汉书》作者范晔以史家之笔墨称赞到:“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矣。若冯、贾之不伐,岑公之义信,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全其庆也。”二十八将,后来演变成了与天庭对应的二十八星宿。

  二.北周、唐朝的“凌烟阁”与唐朝的“书府”

  在通过画像来表彰功臣方面,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汉代皇帝做法,也做得十分出色。

  李世民认为,为人君者,当“驱驾英材,推心待士”。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为了怀念与褒奖当年与他一道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就让画家阎立本描绘24位功臣画像,即《二十四功臣图》,比例均按真人大小1:1来;又在皇宫内三清殿旁专门建了一座小楼“凌烟阁”,将画像陈列在那里。这些大臣有的已经过世,有的还健在,唐太宗时常前往凌烟阁怀旧,与这些在与不在的老弟兄们见面。

  凌烟阁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的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的则为其他功臣。李世民善于处理好君臣关系,恩威并重,使天下许多能人异士都甘愿为他效命,大多名将功臣得以善终。将那些功臣形象在凌烟阁中敬奉,使之成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画像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中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画像的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君臣之礼。

  据说图画功臣于凌烟阁,并非始于唐代。庾信《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句,可知北周政权就这样做过。唐朝用“凌烟”作为阁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亲自为24人作赞,诏令褚遂良题阁,加之由阎立本绘制,也可以说是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了。

  凌烟阁的24位功臣并不都是已亡人,有的还在继续为李唐王朝卖命。

  据《旧唐书》卷六十七《李勣列传》载:贞观中,李世民认为李勣“勋庸特著”,就将他“图其形于凌烟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即位,改年号为“永徽”。唐太宗在重病的时候,为了给李治留个笼络重臣李勣的人情,就玩了个心眼,对李治说:“汝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李勣仆射官职,他一定会感谢你的恩德,将来愿意为你效死力。”于是,李世民就将当时已经是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的李勣给发配下派到疊州当都督。

  唐太宗这样做,正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创造条件,让他有机会在未来重要大臣任命提拔方面可以做人情,便于让老臣们继续为皇室效忠。所以,李治在即位的当月,就召拜李勣为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朝廷机密。也就在这一年,高宗李治册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高宗完全按照太宗生前的旨意,完成了对一个朝廷重臣迂回提拔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高宗又命画师重新图写李勣的画像,并亲自作序,仍然挂在凌烟阁。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几例。

  《旧唐书》卷六十八《秦叔宝列传》记载,贞观十二年(638年),秦叔宝病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特命有司,在秦叔宝的坟茔内立石人石马,以旌其战阵之功。贞观十三年,又改封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与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

  《旧唐书》卷十八《段志玄列传》记载,段志玄的父亲段偃师为太原郡司法书佐,跟随李渊起兵,段志玄与太宗在太原时就结识,并募集兵马千余人参加李渊义兵,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迁秦王府右二护军。拒绝隐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李元吉的“金帛”引诱,并且将李建成要谋害李世民的秘密通报给了李世民,最后与尉迟敬德等一道灭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即位后,段志玄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十一年,定世封之制,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后又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病重期间,李世民亲自去探望,君臣最后是“涕泣而别”。段志玄去世后,李世民亲自为他发丧,“哭之甚恸”,赠辅国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诏图形于凌烟阁。

  《旧唐书》卷十八《张公谨列传》记载,当时,秦王李世民为隐太子建成、巢王李元吉所忌,作为幕府人物,李世民召见张公谨咨询自安之策,张公谨的回答甚合李世民意。当李世民准备与太子李建成决裂时,还请占卜的人“灼龟占之”。张公谨从外边回来后,将占卜的东西统统扔到地上,说:“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李世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反目开杀这一天,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动。在与李建成的党羽兵锋交接过程中,张公谨很有勇力,“独闭关以拒之”。玄武门之变后,张公谨被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后来官至邹国公,转襄州都督。39岁去世,李世民不顾有司“日子在辰,不可哭泣”的阻拦,认为“君臣之义,同于父子”,在发丧那一天,大哭一场。赠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贞观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

  《旧唐书》卷六十九《侯君集列传》记载,侯君集在李世民还是藩王时,就已经是李世民的幕僚了,多次跟随李世民出征,后逐渐参与谋议。在诛李建成、李元吉问题上,侯君集出的主意最多。李世民即位后,侯君集由左虞候、车骑将军而升任为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曾以西海道行军副大总管身份,协助大总管李靖,消灭了吐谷浑。贞观十一年,授任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十二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后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身份,奉命西征高昌国,经过艰苦决战,终于消灭了高昌国。但在没有奏请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对高昌国的人员及财产进行私自处理,将士们亦出现哄抢财宝现象。回到京师后,被有司告发。

  根据大唐法律,推原其罪成立,太宗皇帝只好下诏,将其关进大牢。后经中书侍郞岑文本上疏,“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并且列举前朝类似的情况:汉武帝不杀“捐五万之师,糜亿万之费”“唯获骏马三十匹”而又“贪不爱卒”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汉元帝不杀矫诏兴师、虽斩郅支单于而又“贪盗”“事多不法”的太尉陈汤;晋武帝不追究“不守节度”、纵容军人在消灭吴国后哄抢孙皓宝物、烧毁孙皓皇宫及船的龙骧将军王濬;隋文帝对新义郡公韩擒虎灭陈国后、“纵士卒暴乱(陈)叔宝宫内”的行为“亦不问罪”,等等。唐太宗接到岑文本的上疏,权衡再三,最后决定原谅侯君集,把他释放了出来。

  但是,侯君集自以为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开始对唐太宗不满。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张亮出使洛州都督,侯君集乘机挑拨,认为他是被朝廷排挤出去的,想约张亮一起造反。张亮拒绝了侯君集的挑拨,并把事情悄悄地向唐太宗作了汇报。唐太宗听后,没有发怒,而是对张亮说:“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见闻,若以此就将君集交给有司查处,君集肯定说没有这回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证词是不行的。”唐太宗虽然知道会有这事,但还是用这话来告诉张亮,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对第二个人言及此事。唐太宗还是“待君集如初”。也就在这一年,唐太宗让画师画二十四位功臣的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也在其中。

  但是,侯君集后来参与到前太子李承乾“阴图不轨”的皇室夺嗣斗争中,事情败露后,唐太宗仍然想保他性命,但群臣争进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太宗皇帝将侯君集召来,对他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说完,歔欷下泣。遂斩侯君集于四达之衢。

  侯君集临刑前,容色不改,觉得自己并没有反叛朝廷,对监刑的将军说:“替我向陛下说说,乞令一子以守祭祀。”后来,唐太宗同意让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活了下来,但把他们母子二人“徙于岭南”去了。

  我们再看看虞世南吧。据《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列传》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后来颇好猎,虞世南经常上疏,犯颜直谏,致使这种犯颜的事经常发生。但唐太宗正因为如此,而对虞世南“益亲礼之”,更加尊敬有礼。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虞世南八十一岁高龄去世后,太宗哭之甚恸,让虞世南陪葬昭陵,并且对魏王李泰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没过多久,太宗赋诗一首,追述往古兴亡之道,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诗,将何以示?”令起居郞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迄焚之,冀虞世南神识感悟。后数岁,唐太宗又夜梦见虞世南,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奄从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兼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区。”又敕图其形于凌烟阁。

  唐太宗去世后,李唐朝廷为功臣重臣画像的风气得以传承。

  据《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列传》记载,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进封临淮王,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列传》又载,上元二年(761年)四月,代宗即位。代宗省郭子仪所呈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一月,车驾自陕还宫。子仪伏地请罪。帝驻车劳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此事《新唐书》亦载。

  又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五《马燧列传》记载,马燧“姿度魁杰”,身长六尺二寸,与诸兄学,辍策叹曰:“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更学兵书战策,沉勇多算。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马燧官拜司徒,兼侍中,赐妓乐。与李晟皆图像凌烟阁。

  凌烟阁究竟图画了多少功臣像,《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忠义列传》是这样记载的:武德功臣十六人,贞观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大中初,又诏求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三十七人画像,续图凌烟阁。如此算来,前后有300多人的画像进入凌烟阁,时间跨度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始,至唐宣宗李忱大中初年(847年),达200多年。图画功臣像,并在凌烟阁中悬挂致敬,是李唐王朝君臣关系和睦相处的一大特色,极富政治意义。

  唐太宗除了为军功大臣们画像外,也曾为18位学士画像。

  据《旧唐书》卷七十二《褚亮列传》载,唐太宗平定寇乱后,留意儒学,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于是,以属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及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颜相时,著作佐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谘典籤苏易,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及薛收卒,复征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入馆。寻遣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褚亮为之像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以彰礼贤之重也。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值宿于阁下,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褚亮对苏世长的赞辞是:“军谘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据同卷《薛收列传》可知,唐太宗为十八学士画像的想法,是在年仅33岁的薛收病逝后,才让画师“遍图学士等形像”。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

  三.宋代的“昭勋阁”与清代的“紫光阁”

  到了宋代,宋仁宗曾因“面涅将军”狄青在抵抗西夏兵中数有战功,合图画狄青形象以进。

  据《宋史》卷二百九十《狄青列传》,狄青在与敌人作战时,“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在行伍十余年,官至马军副都指挥使,但脸上也留下了很深的伤疤。

  宋仁宗下诏,让狄青将脸上的疤痕除掉,狄青指着自己的脸对皇上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下以劝军中,不敢奉诏。”狄青后来又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狄青“疽发髭”而卒。

  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狄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沉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向已逝英雄致敬。

  宋理宗在宝庆二年(1226年),命画师把宋朝24位著名功臣图像画下来,并把画像放在“昭勋阁”里供奉。这24位著名功臣分别是: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彥、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我们把目光投向清代,发现这种封建帝王为功勋之臣“制像”敬拜的现象还在延续。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曾为太子少傅杨宗仁制作像赞。据《清史稿》卷二九二《杨宗仁列传》记载,杨宗仁“砥节矢公,始终一节”,雍正皇帝为他“制像赞”,赞词是这样的:“廉洁如冰,耿介如石”。

  乾隆皇帝曾因平定西域准回部、平定金川、平定台湾、平定廓尔喀等取得重大胜利,先后四次在“紫光阁”为功臣画像赞颂。

  《清史稿》卷三百一《傅恒列传》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葛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第二年,傅恒率领王师平定了叛乱。为了嘉奖傅恒等有功人员,乾隆皇帝下旨:“图功臣像紫光阁”,并亲自为功臣们撰写赞词。《清史稿》同卷显示,兵部尚书福隆安在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战役后,也被“画像紫光阁”。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都有“诸功臣画像紫光阁”的国家级表彰行动。

  据《清史稿》卷三百十八《阿桂列传》记载,在平定伊犂回部叛乱中,有50位功臣的画像被放进了紫光阁这一国家级荣誉殿堂,第一位就是大学士傅恒。在平定金川叛乱中,有50位功臣的画像进入紫光阁,第一位就是将军阿桂。在平定台湾叛乱中,有20位功臣的画像进入紫光阁,第一位是已经官至大学士的阿桂。在平定廓尔喀的叛乱中,有15位功臣的画像进入紫光阁,第一位是大学士福安康。这135人,由皇帝亲自为他们撰写“赞词”。在这四次表彰的人物中,只有阿桂与都统海兰察2人是四次都获得画像进紫光阁这一国家级殊荣的。

  清王朝对于一些“功稍次者”也给予表彰,将他们的画像排在前面135名重臣后面,赞词由当时的“儒臣”来撰写,虽然降了一个档次,但也是无尚荣光的事。这些先后进入国家荣誉殿堂的战将,据统计,也有145人之多。因此,进入国家荣誉殿堂、获得画像、挂像荣誉的战将和大臣,总计有280位。大清王朝乾隆时代的“紫光阁”,成了无数仁人志士、骁勇悍将们终生追求和向往的神圣殿堂。

  乾隆时期,大学士和珅的画像曾先后两次进入紫光阁,但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后,给事中王念孙弹劾和珅有“大罪二十”条,最后受到皇上“赐自尽”待遇。和珅的画像后来是不是还悬挂在紫光阁,有春读《清史稿》时,没有捕捉到确切信息。但从唐太宗李世民对侯君集“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一语判断,唐太宗虽然处死了侯君集,但并没有把他的画像从凌烟阁中剔除掉,而是要留着继续瞻仰怀念;由此可以推测,清代的嘉庆皇帝也应该没有把和珅的画像从紫光阁中拿走销毁吧?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两分开,不因后过而否定前功,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辩证思考。

  束有春 2021年12月6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画像;凌烟阁;唐太宗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