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然,随意所之”——《馆藏林散之先生诗稿墨迹》赏析及意义
2021-09-05 16:4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衡正安  
1
听新闻

  编者语:近期,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推出的“云上品艺——《馆藏林散之先生诗稿墨迹》原作欣赏系列”,从多角度让人们一睹林散之先生诗、书双绝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及书画爱好者们的关注,反响热烈。本期将为大家带来的是由江苏省评协秘书长、中国评协理事、中国书协会员衡正安先生所撰写的赏析文章,能够帮助读者们更进一步地品读林散之先生的诗稿墨迹。

  

   林散之,一位响彻当代书坛,比肩古人,耸立于二十世纪的书法巨匠,以其“诗书画”三绝,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赢得了书法史上最高荣誉“当代草圣”之名,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书法艺术高峰,将中国书法推向了崭新的艺术境界。这里我们对林散之纪念馆《馆藏林散之先生诗稿墨迹》(以下简称《诗稿墨迹》)作简要地介绍和艺术赏鉴,以祈对先生的敬仰并就教于方家。

  △《小 病》

  释文:

  闲来小病总因循,杯酒侵人尚苦吟。

  几日春风真过眼,一年芳草最关心。

  诗怜寒瘦鸣东野,赋怯荣华献上林。

  未净根尘时起伏,又从窗外听潮音。

  《诗稿墨迹》,于1996年于私人手中征集、收藏,共200多页诗、画稿,其中诗稿180余页,计200余首,画稿17页,诗稿记载了林老20余年间诗词创作。其诗内容甚广,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感怀人生、寄情山水的,有咏叹历史、和韵友人的,有读书写字、临画作文的,更有人生感悟、启迪思想的,表现出林老丰富的生活、学习、交游、思考的人生阅历,深刻地感受到林老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斑斓的艺术境界,为我们研究、了解林老真实的艺术思想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灵 岩》

  释文:

  太湖三万顷,万象银瓶贮。

  七十二奇峰,罗列青几许。

  灵岩踞其右,异气东井聚。

  大力疑神鳌,蓬莱负左股。

  骨立撼波涛,苍苍自太古。

  我来新雨后,秋气豁初午。

  一径趋名山,丹碧炫天府。

  万松浩如海,虚籁响角羽。

  石磴暂休憩,喘吁停数武。

  好花笑迎人,纷纷香满坞。

  忽睹层楼高,琳琅惊殿宇。

  庄严仰法相,灿烂空延伫。

  我闻大乘教,十宗有净土。

  文殊与马鸣,蕅益并龙树。

  大德继印光,震旦传法乳。

  珠龛叩遗像,金刚目垂怒。

  博爱具慈悲,风棱实媚妩。

  在柔亦不茹,在刚亦不吐。

  允为罗汉身,一十八代祖。

  崇兹国家恩,宗教得搘拄。

  劳动与休持,结合两不仵。

  以此入世心,解脱出世苦。

  攫彼唯识义,实践唯物语。

  佛力亦大雄,光辉照寰宇。

  有如坐春风,吹人总煦煦。

  物我皆欢喜,灵鹊嗓檐庑。

  林老以书法饮誉海内外,但其诗成就不俗,甚为自得。他自认为在其“诗书画三绝”中诗第一书,画第二,书第三,其自署墓碑上称诗人林散之。当然这是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客观,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不过社会对其评价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各自的角度和感受不同。然而,他在诗词创作上所花的功夫之深、时间之多这是事实,据家人和朋友回忆,他整日沉浸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之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林老作诗是有童子功的,16岁就亲手整理装订了自己的诗集,且一生作诗不辍,直至生命的终点,其诗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个人诗集《江上诗存》,共收入自作诗2300余首。

  △【原缺题】(胸中各有画)

  释文:

  胸中各有画,留意小重山。

  枫向江南晚(霜前老),天从日下宽。

  闲情笑王谢,秋色爱荆关。

  生活年来事,贤贤学正难。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林老的诗。林老的诗有两大特点,一是通俗易懂,少有艰涩;二是自然而然,不扭捏作态,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如《再和吟秋》笑堕书城六六春,老来风格更天真。自家面目自家见,写入黄庭取谷神。还有《题士青画梅》月明湖上见风华,冷入孤山处士家。我爱士青清似汝,自磨古墨写梅花。林老大部分诗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直吐胸臆,但感情真挚、率意。要想了解林老诗的特点是要了解林老这个人和那个时代的,正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所以,要读懂林老的诗必须了解林老其人,更要了解其“事”。林老生活的时代是古体诗最不彰显之时,是新诗振兴,古体诗走向大众之时,另外也和林老的取法有关,林老的诗早学盛唐后学初唐,虽取法唐宋诸家但对杜甫情有独钟,其朴实无华的风格正源于此。他自言:“余学诗,先从含山张先生,宗盛唐,后改中唐,力宗少陵,为之弗辍。韩氏为百代所宗,又勉为之,宋之苏黄,变唐之体,由唐而宋,不倦也”。他还说,写诗要少用典,即便要用也要用的好,用的活。林老的诗得到了当时文化界诸多名家的肯定,赵朴初赞曰“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高二适有言“功力之深,非胸中有万卷书,不能如是挥洒自如。”启功有评到“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启老的点评,不仅点透了林老诗之特质,也正是其《诗稿墨迹》书法之要旨。

  △【原缺题】(世味渐深书味减)

  释文:

  世味渐深书味减,乡情已冷客情多。

  仍留岁月窗前影,身外功名水上波。

  无赖今年阳羡约,湖山过眼太蹉跎。

  林老书法大多以艺术创作的形式面世,而墨迹手稿不多,如此集中的展示这么多墨迹诗稿就更少。从这批墨迹诗稿的书写风格来看,当是时间较为集中、风格较近,可推见是林老70岁前后所写,以行草为主,取法上追“二王”、颜真卿、米芾一路,下取王铎、黄宾虹之形,字字独立,中锋为主,线条铁画银钩,结体自然,章法无形,气息古雅,书卷气浓郁。如封面《田原韵且报二适》,以行书为主夹以草书,虽字字独立,大小参差,但气势连贯,特别是涂改之圈圈点点,更增加了自然之趣。再如《过江诗》“未能尘垢脱形骸,曾向人间作吏才。似鲫真成名士罪,好风吹送过江来”。寥寥不足三行,尽显笔墨、章法之功力,虽信手写来但字法准确、章法有度,宛如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又显自然天成,是刻意为之所不能达者,尽得书法天趣之妙。

  △《感赋二首》

  释文:

  风雨东南亚,干戈兄弟邦。

  相依等唇齿,如割在肝肠。

  刀俎谁鱼鳖,凶残有虎狼。

  弯弓七亿手,誓与共存亡。

  家国轩腾日,于今更武威。

  兴亡匹夫责,忧乐士人期。

  作赋思铜鼓,求贤爱铁椎。

  备荒兼备战,计已到安危。

  从这批墨迹诗稿的书法可以看出,林老在法书晋唐、宋元行书痕迹脉络清晰,也是奠定了他晚年以其独特的长锋羊毫,运之于生宣纸上,再融入画法和水墨的渗透,并在30年汉隶碑版坚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天真烂漫的大草艺术,将中国的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不同于古人的新的境界。

  △《杂 感》

  释文:

  侵人(阶)梦草费沉吟,

  从善如流君子心。

  董泽之蒲岂有既,

  沾沾雨露已忘恩。

  贪婪一念出多才,

  颠倒之间作祸胎。

  无始恶义原有种,

  逢春已带孽根来。

  历史上几乎所有书法大家都是诗人,远的不说唐有李白、贺知章、张旭、杜牧,宋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明有赵孟頫、董其昌、傅山、八大,清代有王铎、阮元、包世臣以及碑学书法名家均为诗人,到了民国延续了这一传统,诗书并擅者比比皆是。林散之是个诗人,他的诗成就了他的书法,他的书法也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说,诗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了,真正的书法是表达作者的深厚情感,而自己做的诗自己书写最能体现诗书一体这一特色。我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的根,诗在最简约的形式上表达了中国的文化精神,诗言志,书家通过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通过书写艺术的展示出来。林老的这批诗稿墨迹,是最典型的这两种艺术形式高度结合的产物,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双壁,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最好的展示了书法墨迹的魅力。

  △《和县西梁山社会福利院纪念》

  释文:

  往事惊心历已更,

  千秋志业奠长城。

  玄黄大战龙蛇□,

  犹听春雷第一声。

  天门双阙耸(势)崔巍,

  负险谁人作祸胎。

  万里波涛拦不住,

  纷纷红燕过江来。

  不(只)畏妖魔(人言)不畏神,

  头颅换取为斯民。

  笑看福利留今日,

  万紫千红处处春。

  东风力量醒人寰,

  节艳阳秋大地欢。

  山外烟波楼外月,

  轻舟上下庆安澜。

  中国的书法被称为艺术,有艺术创作的概念只是近百年的事,中国传统的书法大多以书写而不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流传下来,其中诗稿墨迹这种艺术形式最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书家这个概念,他们的书法大多是以文章、诗词等墨迹的形式流传下来,如被誉为书法三大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墨迹散文,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一篇墨迹祭文,苏东坡的《寒食诗》更是自己诗词创作的墨迹诗稿,这种看似随意不作雕琢的手迹,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作者最自然、最贴切、最深沉的感情思想,书法则是这种诗情的物化,是“心手双畅”艺术的最高理想和至高境界。可惜的是自硬笔传入我国并广泛的使用之后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我们的手稿墨迹在逐步的减少甚至消失,这是中国书法诗词墨迹这种艺术形式的重大损失,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巨大遗憾。

  △《别宜城沿太湖边赴锡山》、《梅园》、《坐万顷堂看太湖风浪》

  释文:

  别宜城沿太湖边赴锡山

  细雨连朝暮,风吹云又低。

  春山时隐隐,芳草正萋萋。

  有客能同调,无人不觅题。

  一车何迤逦,已去太湖西。

  梅 园

  又作梅园客,真成前度人

  (余三至梅园)。

  风波正平静,花木更精神。

  阁内春仍在,桥边事已陈。

  此来非草草,画稿觅维新。

  坐万顷堂看太湖风浪

  骇浪惊心正怒号,平生奇遇看今朝。

  卷掀来势已排岳,直打鼋头十丈高。

  万顷堂前四望开,浪花卷起雪千堆。

  一舟颠□真如芥,斜挂征帆(破飞涛)似箭来。

  林老《诗稿墨迹》的刊布发行,对当代书坛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知道书法自引入西方创作的美学概念之后,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在过分强调创作的同时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内涵精神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追求视觉的刺激成为一种时尚,同质化、肤浅化、形式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这显然违背了书法艺术创作的真谛,更违背了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林老的这部《诗稿墨迹》,是自然天成的艺术珍品,他不追求形式,不强调视觉的好看,不刻意的安排,他在随意的书写中,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诗性表达和自然而然的书写心迹。

  △《又题高亭》

  释文:

  披拂东南运,搏扶江海才。

  读书真种子,专气得心斋。

  山静千灵秘,亭虚万窍开。

  无惭谢幼舆,丘壑置身来。

  中国文化是“技艺”文化体系,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哲科”体系。“技艺”强调的是技近乎道,在自我的千锤百炼中自然而然的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他不过分的强调外在形式,它没有时间、空间、构成甚至色彩的概念,他用主体人的精神修养,通过笔墨语言在“技”的不断“观复”中,对形的高度融缩,以表达丰富而复杂的笔墨语言,使人的精神通过笔墨得以物化,所以,他是“内圣外王”的向内追求之后以达到外王的高度境界。《诗稿墨迹》这部手稿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表达了中国传统书法、诗词所要表达的文化理想,是一部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原缺题】(亦爱南来屋)

  释文:

  亦爱南来屋,

  松门日日关。

  心闲(安)功德稳,

  境迥岁时宽。

  有价书仍在(千卷),

  多情墨未残(一丸)。

  最难朋友字(寒夜里),

  几度问平安(云路几回看)。

  林散之先生不仅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在大草的创作中,为我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有别于古人的独特笔墨语言。影响至深、致远,传布海外,成就了“当代草圣”的最高美誉。然而这部《诗稿墨迹》又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位艺术巨匠诗书合璧的艺术典范,从中可以领略到作为诗人的艺术造诣,也可以在研究林老大草书走向高峰其行草所奠定的基础,更对我们当前的书法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地启迪。

标签:书法;林散之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