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指纹”的电流?“变身弹簧”的超级混凝土?尽管听起来天马行空,却已成为现实。6月6日,东南大学喜迎119周年校庆,作为“2021南京创新周”系列活动及校庆系列活动之一,“麒麟杯”第二届东南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自2020年11月启动,历时7个月,受到东南大学全球校友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响应,获得校友总会及全球50余家校友分会支持,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0个项目进入初赛,涵盖智能制造、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材料、物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中不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优质项目。经地区初赛和行业复赛,共有60个项目入围决赛。
获得本次比赛初创组一等奖作品、东南大学校友企业所研发的电流指纹技术吸引了现场不少人的注意。“指纹是每个人独特的ID,可以用于身份识别,而电流指纹则是通过电流的频谱,结合深度学习的分析方法去识别用电器状态,确保用电安全。”东南大学2007级校友、珠海泰为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亚杰解释,将搭载电流指纹技术的芯片内置于插座中,当接入较大功率的电器时,插座可以在供电的同时,分析其电流大小并主动识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吴亚杰说,一般来说,想要人工智能分析正常运行,由于算法复杂,因此需要配置一个相对高级的处理器,且对制作工艺要求也比较高,而本次团队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协处理器技术,降低其工艺要求门槛,同时提前对其进行预处理,只需要使用嵌入式的低成本处理器便可以实现此功能。
荣获二等奖的"志砼道合——世界工程的铸甲师和药剂师 " 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该项目负责人徐潇航介绍,对于急难险重的工程场景来说,我们需要高强度、高延性、高耐久性的混凝土材料,而目前大部分现代混凝土材料往往只能实现单一性能的突破,并未能实现强度延性等性能的有机结合。"我们的核心功能材料与技术服务已能够实现混凝土弹簧化,使之实现一定伸缩延展性;能够使得抗裂需求工程的维护频次从平均每年三次降低为每年一次。"徐潇航表示,这种混凝土当下已最高可以实现180Mpa高强度和8%高延性的统一,目前技术成果与产品已联合苏博特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隧道沉管工程的部分建设中。
颁奖典礼上举行了校友人才项目落地签约仪式、校友人才企业获得投融资项目签约仪式及江宁开发区双创联盟成立仪式,未来,政府、园区、企业、校友各方将加强互联互通,集聚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助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
拥有119年悠久历史的东南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办学理念,培养了近33万校友,为推动国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本届大赛决赛已被纳入今年的南京创新周活动,期待为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注入源源动力。
张广军说,未来,东南大学将持续举办东南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继续深化与南京等各地各级政府、产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融合,聚力打造具有东大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携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历史新篇。
通讯员 龚心玥、刘军辉、欧巍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