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春运首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分别到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探访,相较于往年春运开启时,明显感觉客流量减少。今年春运不同以往,正处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关头。有人选择就地过年,有人毅然踏上返乡之旅。
“我会继续居家隔离”
28日上午8点,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乘机办理柜台前,记者见到韩光宇时,他刚办完行李托运手续。
韩光宇的“旅途”目的地是日本大阪。“在大阪中餐馆做厨师多年,平时过年都很少回家,这次趁着年前回来看看父母。”韩光宇说,“虽然今年各地提倡就地过年,但是老婆孩子都在日本,也要陪着。幸亏南京疫情防控得比较好,外出没有压力。”
刚刚在南京隔离完毕的大连小伙战潇霖,在候机大厅东张西望,隔着厚厚的口罩,记者已然感觉到他的激动。“我1月初从新加坡回国,当时只能买到至南京的机票,现在隔离期满,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战潇霖在新加坡从事铜产品加工工作,几年前抱着闯一闯的心态独自出国打工,回家过个团圆年是他努力一年的期盼,“我回家后还会继续居家隔离,不给社会添麻烦!”
在南京做厨师的黄富周已有一年没有回家。“离开重庆万州,独自出来打工已近30年。前几天老婆给我打电话说,如果回家很麻烦,可以就地过年,但我所在的工地春节期间不开工,在南京生活还要一大笔开销,就地过年还是要看条件的,干脆回去吧。”他指了指登机牌说,“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口罩一应物资我都准备好。”
记者见到金贵全一家时,他帮小儿子掖好了口罩,正帮大儿子整理一次性手套。“我们也想就地过年,但没办法,母亲年龄大了,需要我们回去帮忙收拾一下,买点年货,老人家也希望一家人团圆在一起。”金贵全一家暂居宜兴生活,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买了飞回重庆老家的机票,“你看我们这样,‘全副武装’把自己保护起来,应该不用害怕病毒了。”
“防控措施到位让人放心”
“南站好像也就是平时周末人流量的样子。”在南京从事三年医药行业的邹汉青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出来看看,随后买了票返乡,“平时没有时间回家,只能期待过年了。春节期间,公司也没有什么工作,一个人在南京还是挺孤单的。”邹汉青摊了摊手,无奈地笑笑。
“我们稍微坐一会,还有一会就要检票了。”来自浙江杭州的高玲玲女士招呼着老伴坐到检票口附近的座位上,“我们乘G3105到杭州,然后转地铁就能轻轻松松到家。”去年6月,高玲玲和老伴到南京帮女儿带孩子,“本来女儿挺担心我们春运期间回家,但老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不得不回。不过,看到车站的防控措施很到位,我们很放心。”
在南京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的王杨杨本来没打算回家过年,“往返安徽阜阳,来回都要隔离,公司开工后不等人,等我隔离出来工位可能就被别人顶替了。”戴着N95口罩的王杨杨感叹,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黄亚军提着行李包来到南京站时,现场买了火车票。“我家在南通,虽然很近,但从事建筑行业太忙,一年难得回去一趟。”黄亚军说,“今天单位刚开始放假,临时起意,回去过年。让人安心的是,一路出行看到防控措施很严密。”
为保障春运期间旅客出行安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从严落实常态化运行防控要求。
“利用红外测温设备,对进出站旅客进行体温监测和健康码的核验,体温超标旅客会进行人工复测,如果复测体温仍超标,我们将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处置。”铁路南京南站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李昊岩介绍,确保给旅客一个安全出行的环境,车站还要对售票厅、候车室的座椅区、检票区等区域进行每4小时一次的消杀工作,同时加强提醒旅客进站排队一米线,做好自身的防护。目前,南京南站已暂停站内中转换乘通道,所有中转换乘旅客均需出站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一切正常后方可重新候车。
“希望一路平平安安”
28日上午9点,南京汽车客运南站自助取票机前,陈习洲轻轻放下蛇皮袋,从棉衣内侧拿出身份证取票。“昨天刚结束为期80天的建筑工程工作,今天一大早,工钱一结清,我便赶忙来车站买票回家,家里年货还需要我来打理。”陈习洲说,“老家在苏北,感觉省内出行很安全。”
取了中午12点去滁州车票的安徽小伙赵国磊,戴着双层口罩,“我这是短途出行,安全措施做好应该无妨,到家后我就不准备出门了。”
“别人买票回家过年,我买票去上班。”来自浙江龙岗的缪克江买了当天下午4点40到仪征的车票,“前几天刚接到一家工厂放假通知,我们一帮‘逆行者’立即收拾东西从各地赶过去,准备明天给厂房重新装修。”因工作的特殊性,缪克江一行人每年春运期间几乎都要奔赴全国各地。“在哪过年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差别,希望一路平平安安就行。”缪克江说,“眼下最重要的是,争分夺秒把新厂房赶出来,好让企业节后早点复产。”
“95后”邵永俊准备回宿迁市沭阳老家,不久前刚通过省考公务员笔试,在南京进行两天封闭式面试培训。“培训结束,立刻奔到车站。”邵永俊说,这几天,很关注疫情当下“就地过年”这一建议,“条件允许,回家无妨,条件不允许,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过去跨越千山万水才能相见的距离已经被打破了,打开手机视频就行,不管在哪里过年,只要心里有一个温暖的‘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朱璇 田墨池 梅剑飞 实习生 邵若轻/文、摄
视频:王瑞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