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头条】聚在开局年 畅言“第一步” 省两会代表委员为文化产业建言献策
2023-01-19 15:52:00  
1
听新闻

  编者按 岁月不居,浩荡前行,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2023年江苏省两会如期而至并胜利闭幕。《文化产业周刊》本期聚焦在文化及相关产业领域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发现亮点,剖析问题,呈现应对之策。以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在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新征途中迈稳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省人大代表俞锋:

  用艺术科技融合助推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

  俞锋

  省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9日闭幕。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提出,推动省市校企共建环南艺艺术科技融合创新圈的建议,引发代表们关注,他表示,着力打造一个“艺术+科技”深度融合全国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艺术学科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形成示范和头雁效应,可以更有力地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高水平建设。

  俞锋告诉记者,从产业布局看,共建环南艺艺术科技融合创新圈,有着明显的集聚示范作用、扎实的资源功能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此,应在省级层面上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并给予更多支持和重点保障。规划先行,在目标定位上,打造国家级文化艺术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级视听融合重点实验室。

  在空间格局上,俞锋建议规划构建“一环一核一路四带多园区”。即由“环南艺”四至范围的四条边界线(模范西路、虎踞路、汉中门大街和外秦淮河岸线)构成的环线。一核:即南京艺术学院。一路:即虎踞路,串联起沿线的省移动、省高投、省国画院、南艺、二师院和清凉山公园、国防园、古林公园、南艺文创园、四方文创园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公园和园区。四带:规划设计产业带、音乐舞蹈演艺产业带、数字传媒产业带、影视传播产业带。多园区:四个产业带分设为若干专业园区,全面形成以南艺为核心、以中央城市艺术公园(古林公园)为标志的现代文化艺术旅游融合创新圈。此外,他还提出将古林公园、南艺、南艺后街连成一片,整体打造成南北贯通、浑然一体的“数字化文创硅谷”等构想。

  俞锋表示,南艺是国内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院校,艺术学科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领先。共建环南艺艺术科技融合创新圈,推动南艺的人才学科优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的媒体优势、熊猫集团与十四所的科技优势以及鼓楼区水木秦淮、古林公园等区位优势有效叠加融合,既是文化产业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举,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彰显先行示范作用的务实之招。文化产业周刊记者徐宁

  政协委员张新科:

  打造“苏”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张新科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常务副主席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2023年江苏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加强我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也为实现文化强省新跃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几年,我省坚持以“数”为擎、驭“智”前行,以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然而,我省数字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较为明显,还面临着数字化水平不高、供给结构质量有待优化、新型业态培育不够、线上消费仍需培养巩固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张新科认为,要加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供给。

  怎样才能立起“高质量”的标杆?“我想,关键需要做到:抓抢转型机遇、搞好顶层设计、深挖潜在资源、加强供需对接、创新消费跑道、注重人才储备。”张新科认为,只有在不断加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供给过程中,才能逐步释放其中所蕴含的放大、叠加和赋能的经济效能。

  此外,张新科希望构建“苏”字牌的产业联盟“陪跑”。他解释说,目前,苏南、苏中、苏北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平衡,文化企业集群、园区集群、产业集群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充分利用国有文化企业在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的主体作用,构建“苏”字牌数字文化产业联盟,集群共进,激发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同时,以现有产业类智库和高校研究机构研究力量为支撑,以“紫金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院”为牵头单位构建“江苏数字文化产业智库联盟”,打造“苏”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毛艳

  省人大代表张金萍:

  加强科技对考古与文物保护的支撑作用

  张金萍

  省人大代表、南京博物院副院长

  江苏是文物大省,提高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等都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科技的力量。充分利用好江苏的科技文化资源,更好地保护文物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一直关注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扎实推进、成果斐然,着力统筹文物保护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进“考古前置”改革,人民群众对文物关注度显著提升,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遗产的探索热情和欣赏需求与目前对文物活化利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鉴于目前文博研究资源分散、项目申报渠道窄、相关要素的投入不大等现状,张金萍建议,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在省重点实验室体系下布局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平台,统筹省内各文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性企业的协同合作,积极建设具有科研成果创新性转化能力的高水平文博科研团队。

  在加大要素投入方面,通过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渠道的引导,整体推动文物科技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支撑引领江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文物保护的方向,张金萍指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立了“保护”是文物工作的主线,要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对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不论是挖掘价值还是保护利用,都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张金萍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文博工作者责无旁贷。今年由南京博物院牵头,联合九家单位,申报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功立项,标志着南京博物院在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培育、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希望通过开展能够联合攻关,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性关键技术难题,为保护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出南博人的努力与贡献。文化产业周刊记者孙海燕

  政协委员胡孔法:

  建议加强元宇宙人才培养

  胡孔法

  省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民盟江苏省委常委、民盟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主委

  元宇宙赋予了产业界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重重迷雾。如何拨开迷雾,让元宇宙真正赋能产业发展?省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民盟江苏省委常委、民盟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主委胡孔法带来关于推进我省元宇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胡孔法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都传达出“元宇宙产业发展将会是一个新机遇”,江苏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谈及元宇宙产业发展现状,胡孔法直言“存在很多槛”,比如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专业人才匮乏等等问题。他建议,成立元宇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尽快出台我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设立元宇宙产业基金,进一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产、学、研、用等方面力量,依托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布局建设相关试验区,推进元宇宙产业链协同发展;开设元宇宙相关课程和专业,引进一批国内外元宇宙领域高精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元宇宙人才队伍建设。

  胡孔法认为,江苏作为科教大省、软件与信息产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积极推动元宇宙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提升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可以有效赋能新时代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周刊记者毛艳

  政协委员戴凌云:

  串联文化经济价值 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戴凌云

  省政协委员、扬州市工商联主席

  近年来,江苏各地审慎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取得了积极成果。省政协委员、扬州市工商联主席戴凌云认为,江苏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坚持历史肌理与文化属性相结合、城市生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时尚元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拉动就业消费和文旅产业链发展,让历史文化街区“串”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分布着大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戴凌云提出,江苏可充分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大力提升老字号的旅游和经济功能。她表示“,可结合现代人群喜欢的风格和国潮元素,通过店面装修、产品升级、IP塑造等‘年轻化’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断‘触网’中将品牌文化推出去,让老字号更加亲民,更加吸引人,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戴凌云认为,江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文产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旅街区品质,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切实有效拉动消费。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把广大文化企业有效凝聚起来,落实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活力。三是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引导文化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化领域国际友好交流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品“走出去”。

  另外,戴凌云建议,文化类媒体平台要做好优秀文化、优秀企业、优秀项目的宣传展示,搭建文化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建言献策,为行业健康发展和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文化产业周刊记者张梓扬

  省人大代表王虎琴:

  用立法强化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王虎琴

  省人大代表、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检验科科长

  近来年,江苏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江苏的红色教育基地。如何更好地保护好红色文化遗产?江苏省人大代表、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检验科科长王虎琴议案提出,推动红色资源保护立法,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

  据统计,全省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遗产共有1710处,其中分布在镇村的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有1436处。近两年我省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了“江苏省红色遗产、名人故居维修保护和展示提升专项工程”、《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编制等多项工程,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深化红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在其保护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一些乡村红色文化遗产遭到人为破坏,成为损毁遗址。绝大多数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常态化资金投入,大量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价值相对不高,建设内容单一,多以展示图片文献资料为主,陈设形式单一、手段陈旧。

  王虎琴建议,尽快制定《江苏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进一步明晰红色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属、保护标准、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等内容。明确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职责,建议对省内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完善信息库;针对排查结果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制定濒危红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方案。建立红色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扩大融资渠道,推进参与主体多元化,加强省内城市间协作,结合各地区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加强与省外各大红色旅游景区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深化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和保护好江苏省红色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周刊记者孙海燕

  政协委员陈银付:

  乡村振兴,给非遗一个C位

  陈银付

  国家级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盐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负责人、盐城市大丰区瓷刻世家工艺厂艺术总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首次当选省政协委员的陈银付在此次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为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个新视角——用“非遗”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如何让扎根于乡土的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作用?陈银付认为,要推行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打造好非遗品牌,做大非遗产业,借助乡村旅游模式带动一方经济。创新非遗活态传承的方式,把非遗融于田间地头,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完善非遗现代传播的体系,创新产学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新媒体作用,以传承带动传播。

  陈银付还告诉记者,会议上许昆林省长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也进行生动诠释,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提出了一个新词“非遗旅游”。“以前普遍是在景区为非遗开辟一个展示点或销售点,或者是提倡乡村旅游”,当下不再仅仅是让游客一饱眼福,更多的是沉浸式的体验,参与到非遗项目中。陈银付认为,无论是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还是省里的引导方向,都将为非遗工作者带来新的春风,同时他也表示,利好政策的出台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抓住机遇,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戴鸣蔚

标签:科技;艺术;数字文化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