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975年出生的浦建平,自1995年从医以来,一直把病人需要放在首位,不管何时接到医院急救电话,都第一时间赶过去参加抢救。多年来,他已经将志愿服务当作了一种习惯,义务献血、上门义诊……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他参加了援藏医疗队,深入农牧区下乡义诊,为当地百姓服务,用爱将志愿精神播撒到了拉萨。
1995年8月,浦建平被分配到苏州黄埭卫生院(现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一直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大内科临床工作。面对患有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各系统疾病的病人,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期间,只要医院或病人有什么需要,他都有求必应。
2006年的一天早晨7点,浦建平已经值了一晚的夜班,这时来了一个32岁的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病人,病情紧急。本该回家休息的浦建平马上与家属沟通,请来上级医院的专家主任指导抢救,一直抢救到下午2点多,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在此后半个月病人住院期间,他一天也没休息,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2011年的一天晚上10点多,急诊科来了一名60多岁的急性左心衰病人。虽然当天不是浦建平备班,但一接到当班医生的电话,他就立即赶过去,参与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直至病人病情缓解后才回家。
浦建平十分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内科整体医疗水平,手下的内科医生从一般的常见病到心衰、呼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炎等重危疾病都能诊治。此外,他还引进了胸腔闭式引流术、胰岛素泵、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新技术,为大内科向专科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4月,他调任医务科科长,在这个岗位上又通过创建二级医院学到了不少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为今后工作上更好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4年3月,浦建平响应省、市组织部及苏州市卫生局的号召,参加了苏州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人民医院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面对高原缺氧以及当地医护人员不足、检查设施落后、药品种类短缺的现状,他毫不退缩,每天与县医院的医生一起查房,一边查房,一边考查他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尽快掌握,并及时指出他们的诊断、治疗、病历书写不到位的地方。查房之余,浦建平还为当地医生讲授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等当地常见重症疾病的知识。同时他积极为医院献计献策,建议采购一些平喘药物、中心静脉导管等县医院急需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强化当地医生的院感观念,防止交叉感染;参与医院管理,一起参与制定医院大查房的内容和流程,协助完善县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
2014年7月10日,一位65岁的藏族阿婆来到林周县医院内科就诊,门诊医生判断她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稍有活动就气喘不适,阿婆被安排住院治疗。住院的第四天,阿婆突然感到心慌、气喘加重伴头昏,出现持续性室速,随时有可能猝死,当地医生赶紧打电话向浦建平求助。当时他正在下乡巡诊的路上,闻讯立即赶回医院。查看了阿婆的情况后,他当机立断:“赶紧去药房拿胺碘酮!”随着胺碘酮的慢慢注入,阿婆的持续性室速转为短阵室速,心慌症状改善,血压也回升了,半个小时后病情终于稳定下来,浦建平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此后经过一系列治疗,阿婆可以出院了,阿婆的家属拉着浦建平的手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浦建平说:“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援藏医生,看到藏族百姓有生命危险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除了在县医院指导疾病诊治,援藏期间,浦建平和江苏医疗队先后赴曲水、墨竹工卡等县下乡义诊,长途跋涉深入农牧区为农牧民测血压、听心肺,耐心地询问他们的病情,免费发放相关药品,并开展高血压、胆囊炎等常见病健康宣教,获得了广大农牧民的交口称赞,展示了苏州援藏医生的良好形象。
事实上,援藏已经不是浦建平第一次“以身犯险”了。2003年非典在全国肆虐时,他作为科内青年骨干医生,主动去黄埭镇的发热隔离区为发热病人观察病情,每天早、中、晚三次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为病人测量体温,一圈下来,他早已汗流浃背。但他从不抱怨,一直到每个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才撤离。在业余时间,他十分热心公益活动,经常参加无偿献血,到敬老院、学校、社区开展义诊、知识讲座等志愿服务,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2015年3月,浦建平回原单位上班,虽然已升任为副院长,但他还是经常下乡为老百姓上门服务。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等活动期间,他都会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去镇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他还经常下社区、企业为百姓免费注射乙肝疫苗,累计注射了4000多人。
浦建平的敬业与爱心,不仅造福了拉萨人民,也守护了一方老百姓的健康。他用志愿精神书写了自己“好医生”的人生篇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