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三八”节前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表彰了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其中南京高淳区固城街道秋亚家庭农场主孔秋娣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今年40多岁的孔秋娣不仅是种粮大户,还是村民的致富带头人。2012年以前,孔秋娣和丈夫在高淳城区开饭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年丈夫身体不太好,医生说是‘富贵病’,吃出来的,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吃进肚子的食物更健康。”孔秋娣同年回到位于固城街道新庄村娘家,看到相邻的义保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有的低洼农田半种半荒、粮食产量低,心底的“田园梦”再次被唤醒。她决定到义保村,开启创业梦。
“我想做的事情是种植有机大米,不靠化肥也能种出好大米。”说干就干,孔秋娣大胆跨村流转承包了180亩农田。种田是“门外汉”,她不断摸索前行,从育旱秧抛秧盘,到翻田、栽秧,她自己动手干,从做中学,从学中干。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农技培训,并虚心向专家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孔秋娣很快成了一位种田的“好把式”,在农场生产中,孔秋娣身体力行。她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还可以根据农时组织各类生产活动。
巾帼不让须眉!入门的孔秋娣并不满足于此,因为她知道科学种田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关键。秉持“绿色、环保、有机”的生产经营理念,孔秋娣在农场生产基地采用了“稻鸭共作”模式,在稻田里养鸭,区别于传统种植和传统养殖。孔秋娣说:“把鸭子散养于稻田里,可吃掉害虫和杂草,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农药就和水稻无缘了。同时,鸭粪可以做肥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化肥也不需要了。”以田养鸭,以鸭促稻,鸭和稻共栖生长,最后实现鸭和稻双丰收,这种模式在给农场带来高收益同时,也拓展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带动力。
为了让土地歇一歇、喘口气,孔秋娣还在家庭农场实施了紫云英轮作休耕模式。紫云英是一种绿肥,开花时可发展“赏花经济”,还田后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每年的春天,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在田野中绽放,农场就变成了一片紫红色的花海,非常漂亮,每年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有效带动乡村游。”农场主孔秋娣告诉记者,“到每年4月底,农场会直接将开花的紫云英翻耕到田里,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促进水稻优质丰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科学种田,疲惫的土地得到了喘息,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也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许多村民表示,在农场可根据实际参与基地生产和管理,我们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而且收入也不错。如今,秋亚家庭农场已发展种植面积500多亩,其中有267亩核心稻田,稻田亩均产量达到1000多斤,年净收入提升至60万元。
技能培训,让“田园梦”照亮更多人。秋亚家庭农场每年为扬州职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丶:南京农业大学等师生提供实训基地、培训学生150人次以上,每年接待人次均在4000人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孔秋娣也从曾经的培训班求学者变成了授课老师,这几年陆陆续续受邀到扬州、泰州、盐城等地为农业主体授课,传授生产销售经验。同时,秋亚农场通过“短视频”“视频直播”平台的影响力,帮助10个以上的本地农产品带货,销售鸡蛋、菜籽油、螃蟹、龙虾等农产品,年销售50多万元。2022年被纳入江苏省首届“头雁"项目。
孔秋娣将始终把关爱困难群众、助农致富作为己任,持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讲好三农故事、展现三农成就,打造农耕、农旅、农文、农教相结合的实践文化园,进一步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带领巾帼姐妹一起奋斗,让乡村变得更美丽、让农民变得更富裕、让农业变成更有奔头的产业,用一个人的“田园梦”托起大家的“田园梦”,同心协力、贡献力量,凝聚巾帼之力,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近年来,“秋亚牌稻鸭米”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特等奖、上海市名特优农产品畅销产品、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第七届“芳桥"杯“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等荣誉。孔秋娣获得江苏省“三带”新秀、“三带”名人、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劳动模范、扬州职业大学涉农大学生创业导师、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近日,孔秋娣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并已完成第二阶段课程学习。借助“头雁”项目的培训契机。下一步,孔秋娣正尝试与其他粮油经营主体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不仅要探索自身发展,更希望能形成‘雁阵’,携手奋进,助力农业发展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孔令谦)